白癜风发病的机制是什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80425/6192213.html抗战时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修建了从五台山下到北门外纵横交错的地下防空洞,东南窑是网状防空设施的一个主要出入口。年,李振岐教授发现了东南窑冬暖夏凉的特点,在学校和省上的支持下,将其改建为低温实验室,大大延长了小麦条锈病研究工作的时间。通过这个特殊的实验室,他和科研团队很快找到了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的原因,研究的控制对策为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年,李振岐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是李振岐院士的学生。从读硕士开始,他就把窑洞实验室当成了“家”。留校工作后,他在李振岐老师研究的基础上,带领科研团队就小麦条锈菌年年频繁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最终解开小麦条锈病疯狂变异的世界谜团:小麦条锈菌广泛分布于西北山区的灌木树——小檗上“生儿育女”,才使新一代病菌毒性增强,成为小麦品种的新“杀手”。康振生教授团队的新发现改写了我国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被国际同行专家评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年11月27日,康振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掐指一算,在成为院士之前,康振生在东南窑已经待了35年,他说,“这个地方看起来很土气,但是很实用”,是研究小麦条锈病的风水宝地。因此,这个东南窑也被称为“院士摇篮”的窑洞实验室。李振岐院士与康振生院士以下视频来源于陕西电视台的今日点击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这里被叫做“东南窑”,顺着一孔窑洞入内,是建于抗战时期,绵延数公里的防空洞。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里又被称为“院士摇篮”,因为看上去不起眼的东南窑,出了李振岐,康振生两位“师徒院士”。
▲康振生
这就是典型的条锈病,我稍微给你抖一下,成千上万的孢子在田间就可以随着气流远距离传播,吸收小麦的水分,破坏小麦的组织,是没有产量的。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产区都面临的一大难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小麦条锈病在国内各地高发,常常造成大片农田颗粒无收,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康振生的老师李振岐开始了小麦条锈病的研究,那时科研条件艰苦,甚至没有专业的温室设备,李振岐就利用防空洞低温、潮湿等特点,模拟条锈病生长传播环境,在防空洞里建起了最早研究小麦条锈病的实验室。康振生硕士期间就跟着老师,把东南窑里的实验室当成了家。
▲康振生
50年代,他跟他的同行是骑着小毛驴往西走,整个一个夏天一个秋天就在外头,田间观察。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经常上陇南,92年,(李振岐)他已经70岁了,坐那个慢车,硬座,坐一晚上,一下车就工作,中午就在老百姓家吃饭,海拔高,那个面吃起来(硬)咯呀,70岁的老头啊,能够始终坚持工作在一线,和我们一起下去,回想起来,的的确确……记者:还是经常会想他?康振生:对。两代人60多年东南窑里的坚守,脚步踏遍整个西北,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重新出发,终于揭开了小麦条锈病发病、流行及变异机制,取得了改写教科书的成果,让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可控可防可治。
粗略估算,每年保护小麦产量20亿公斤,年挽回经济损失40亿元左右,为农业安全生产写下了载入史册的一笔。
如今,东南窑里依旧生机勃勃,虽年过花甲,但康振生院士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
▲吴普特
没有把一种艰苦的工作条件,把这个好像作为工作讨价还价(的借口),没有这个想法,在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瞩目的成就。服务国家战略,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扎根西部,扎扎实实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