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请大家先为下面几张图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最好在纸上记下编号噢~):
先不要偷看选项
.
.
.
.
.
.
大家的排列方式是(一篇推送中只能插入一个投票,把答案在留言中告诉小编吧!):
A.
B.
(别跟小编说顺序都排错了...)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为了记录时间,人们喜欢借助钟表、日晷、沙漏、日历等空间手段。在语言中也常用空间词语来表示时间顺序和延续,如“前”、“后”、“长”、“短”。
不过,不同语言中用来表示时间和空间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英文中的“lastweek”在中文里是“上星期”,“nextmonth”是“下个月”,可以看到,中文里更常用“垂直”的说法来表达时间。那么语言不同的人对时空的认知也会不一样吗?
思维能够影响语言,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语言能影响思维吗?20世纪3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Sapir)和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就对不同语言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同语言的母语者,思考方式也不相同。这就是至今还充满争议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语言或许的确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甚至会影响人类经验最基本的方面,比如空间、时间、因果联系等等。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语言对人时空认知影响的研究。
词汇和书写影响时空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Boroditsky等人就对中文和英文母语者做了一个这样的研究。
研究人员会先后为被试展示两张图片,被试需要判断第二张图是先于还是后于第一张图发生的,并通过按按钮表示出来,研究人员会记录被试的反应速度。
被试被分为两组。第一组又被分为A组和B组,A组左边的按钮表示先发生,右边后发生;B组左边后发生,右边先发生。第二组同样被分为C组和D组,C组上边的按钮表示先发生,下边后发生;D组上边后发生,下边先发生。
研究结果表明,A组里中文和英文母语者反应都比B组快,而C组中只有中文母语者反应比D组快。也就是说,两组被试都从左到右组织时间,而相比英文母语者,中文母语者更容易将时间想象为从上到下排列。
就像开头说的一样,中文里常用“上周”、“上回”、“下次”、“下个月”这样“垂直”的说法来表达时间,可以说,中文母语者这种垂直思考时间的方式与语言是有紧密联系的。
再来看看这一部分开头的小测试,会不会有一些人选择竖排呢?
Boroditsky等人还做过一个类似的研究,看语言中只有“东”“南”“西”“北”等绝对方位的澳大利亚土著波姆普劳人(Pormpuraawan)看待时间的方式是否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有所不同。
研究人员让参加实验的人面朝不同方向,把几组卡片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总共做两次,卡片组的内容各不相同,比如一根香蕉被吃掉,一个人逐渐老去等等。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面朝什么方向,美国人都会将卡片按照先发生的在左,后发生的在右的顺序排列,这很可能是受到了从左往右的书写顺序影响。
而绝大多波姆普劳人则会一直按照先发生的在东,后发生的在西的顺序排列,即使研究人员没有告知他们正面对的方向。也就是说,面向南方时从左到右,面向北方时从右到左,如果面向东方,那就从远处向自己的方向排列。
波姆普劳人聚居区一景。
这种从东向西的时间排列可能与太阳东升西落的方位相关。同时,相对于美国人,波姆普劳人也能更加准确地识别出方位,无论他们身在何处(路痴小编表示十分羡慕这样的方向感了…)。
波姆普劳人强大的方向感与他们在语言中对绝对方位词的偏好是一致的。即使美国人知道自己的绝对方位,他们也不会将这一知识用于时间的排列,而波姆普劳人不仅知道自己的绝对方位,同时会运用这一知识来排列时间。
由此看来,母语不同的人思考时间的方式的确是不同的。
不过,很难说这些研究就能直接证明思维会受到语言的影响。影响思维的因素有很多,而这些研究都没有排除如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也许正是因为绝对方位的概念在波姆普劳人社会中非常重要或容易判断(如通过太阳的位置等),而相对空间概念不重要,所以他们才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位。
Boroditsky等人的研究仅仅是显示出,不同语言群体的时空思维是不同的,而不能直接说明语言与时空认知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语法影响事件描述
一个事件的发展中也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从人们对事件发展的描述可以看出他们对时空的认知。
在看下一个研究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做一个小测试,你会如何描述下面这张图中的事件呢(最好还是在纸上记下来噢~)?
这辆车在做什么?
不要偷看选项噢
.
.
.
.
.
.
上面的图片是一个视频截图,德国语言学家Stutterheim等人用这个视频来研究不同语言母语者描述事件的方式。图中可以看到,一辆车开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远处有一个村庄(红框标识处)。
Stutterheim等人研究了有语法体(grammaticalaspect)的英语和无语法体的德语母语者对事件的描述。
与时态(tense)相似,“体(asepct)”也是用于描述时间的语法范畴,时态表示的是行为发生时间,而体则表示事件的内部时间结构,例如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
体又可以细分为词汇体(lexicalaspect)和语法体。顾名思义,词汇体就是用词汇手段来标记体,例如:
(1)我已经读完这本书了。
这句话中就通过“已经”和“了”表示出“阅读”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了。
而英语中常用语法表示动作的状态,例如:
(2)Thedogisrunning.
狗跑-正在。
这句话就是通过be+doing的动词变位体现出“跑”的动作是正在进行的。
而德语则没有这样的用法,同样的意思会这样说:
(3)DerHundrenntweg.
狗跑掉。
德语中虽然可以像(4)这样用词汇表示进行体,这种说法却不太常用。
(4)HansüberquertgeradedieStrae.
汉斯过正在街。
实验中,研究人员向被试展示了一些视频,并要求他们描述“正在发生什么”。这些视频就像本节开头的图片一样,展示了一个正在进行的动作,并暗示了一个可能的终点,却没有明确显示最终到达了这个终点。
实验同时设置对照组,从这里展示的视频中可以明确看到动作到达了终点。
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下面是英文(5a)、德文(5b)实验组对事件描述的两个例子:
(5)a.acarisdrivingalongaroad
一辆汽车开-正在沿着一条路
b.einAutofhrtzueinemDorf
一辆汽车开往一个村庄
而英文(6a)、德文(6b)对照组的描述是这样的:
(6)a.agirlisrunningintoatrainstation
一个女孩跑-正在进一个火车站
b.eineFrauluftineinenBahnhofhinein
一个女人跑进一个火车站里
可以看到,当视频明确显示到达终点时,英文和德文母语者都明确提到了终点,如(6),而没有明确显示时,德语母语者更倾向于提到终点,如(5b),而英文母语者则用到了进行体,如(5a)。
研究还发现,实验组中的德语母语者会比英语母语者更早看到视频上的终点,注视时间也更长,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记得终点的德语母语者也比英语母语者多得多。
这一测试突出表明,语言结构与视觉和认知处理过程中的注意力模式是相互关联的。语言系统的特征不同,不同语言的母语者会选择不同的时间视角(是否明确表达出进行体),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将注意力放在不同的方面。
相比英文母语者,德文母语者在描述事情经过时更倾向于采用整体的视角,也更多地提到事件的终点。可以说,当描述事件时,语言系统积极地影响了注意力的分配和对事件过程的认知。
回到这一部分开头做的小测试,汉语中也没有语法体,那么根据Stutterheim等人的研究,这一测试中应该有更多的人选择A,大家看看结果是这样的吗?
在Stutterheim研究的对照组中,所有被试都提到了事件的终点,这表明人类对事件发展的认知是相似的。不仅如此,英国和德国的文化也较为相似。这样就缩小了Boroditsky等人研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同时,相比词汇,体是语言系统中更为核心的一部分。此外,人在组织语言时,大脑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在描述事件发展时,大脑更可能选择生成语言的“默认设置”,以此来应对复杂而迅速的语言处理。
从Boroditsky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到,时空认知与语言是紧密相关的,母语不同的人对时空有着不同的认知。而Stutterheim等人的研究则表明,语言积极地影响了人对事件发展的认知,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Boroditsky,L.,Gaby,A.().RemembrancesoftimesEast:absolutespatialrepresentationsoftimeinanAustralianab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