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南风窗即可订阅未来,将有三股看不到的力量影响甚至决定新一轮城市化的走向。那么,一线城市中,谁将是赢家?一线城市的房价经过过去十多年的飙升,已经锁定在一个高位。但你必须知道,中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未来,将有三股看不到的力量影响甚至决定新一轮城市化的走向。那么,一线城市中,谁将是赢家?第一股力量是市场。中国的“普遍城市化”已走过高潮,二三线城市住宅库存高企,而“大城市化”方兴未艾。未来,生产要素将继续向东部沿海集聚,当中国人从农耕走向海洋,一线城市中将有重量级的航运枢纽脱颖而出。第二股是全球化的力量。英国脱欧,欧洲小国的市场割据和恐袭的不确定,将成为欧洲经济的定时炸弹,而太平洋两岸将成为新的增长极。中国的一线城市,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将自己接入这一轮新的跨国增长浪潮。因此,高效连接亚太经济带的航空枢纽呼之欲出。
第三股力量最为关键,它是城市的创造力。一座城市会拿出什么样的策略来对接以上两股力量,推动自己成为新一轮“大城市化”的赢家。显然,唯有创新。一个城市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型枢纽,积聚最好的人才、最顶尖的技术、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资本,才能最终胜出。
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能是中国一线城市的“又一轮洗牌”,输家将难有翻身机会,而赢家更加一骑绝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政经第一城”的北京、承载外资旧梦的上海、年轻的深圳,以及低调务实的广州,一线城市必然根据自身禀赋的不同,选择各自的道路。广州选择了“建成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发展战略,这是新时期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选择,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责任。这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性选择背后有何创新和深意?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顾数百年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以来,世界经济版图的变迁。广州,活力之魅。
海洋时代需要航运枢纽谈中国一线城市的未来,必须回到中国历史的最深处。因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迁徙史。历史上,在华夏主体民族形成之后,中国人曾经历过两个方向的大迁移。先是由西向东,再由北向南,这种迁移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出于人口的生存需要——比如躲避战乱,背后也有生产力和技术条件进步的推动。
广州南沙港
松软的黄土、茂密程度适宜的森林、源于雪山的拥有稳定流量的河川,它们都非常适合原始技术条件下的农耕和渔猎,因此中华民族最初的生存地是在西北黄土地带。随着青铜、铁器先后使用、农耕技术的飞跃,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国人开始东迁。帝制王朝或者分裂时代,除了将长安作为首都外,很多政权都长期将洛阳作为“东都”,这背后都是人口和经济东西转移使然。然后是南迁。历史书对于中国人南迁的描述汗牛充栋,本文不再赘述。最后,经过长期的东迁和南迁,在中国人进入工业时代之前,农耕的中国在版图上形成了一条“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45°),线东南半壁的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而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广州沙面
但随着中国人进入工业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华民族进入了另一次大迁移。这一次迁移的方向,和以前两次方向相似,但目的则更加明确——面向海岸线,特别是向集聚着大工业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三大沿海发达地带迁徙。人口的大迁移也形成了中国城市地位的更迭。在农耕时代,以及工业时代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只能被分为两类,即首都和非首都。首都自然不必说,它是全国所有资源的中心。地方治理基本上是根据中央安排“画地而治”,而地方城市的形成,也并不是生产要素自然积聚的结果,而是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分配过程的副产品。在工业时代的市场经济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形成模式开始发生本质转变,过程变得更加市场化。北上广深成为了中国的“一线城市”,这里集聚着中国最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最好的企业群体,以及最具雄心的年轻人。广州沙面
大城市化还将继续。横向对比来看,日本的三个大都市圈集中了将近70%的总人口,生产了全国74%的GDP。而中国,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曾说,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模式,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未来人口达到万也有可能。经济学家的话只是一种对大城市化的善意估计,未必成真。但中国的“大城市化”的确还有空间。从本质上讲,新一轮“大城市化”,也是中华民族从一个农耕民族迈向工业民族,从内陆时代迈向海洋时代的过程。因此,成为国际性的航运枢纽,这是赢家的必然选择,而广州基础优越,必须当仁不让。广州塔摩天轮位于广州塔塔身顶米高空处,是世界最高摩天轮。
全球化时代需要航空枢纽年6月16日,中远集团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中远集团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是全球海运散货第一大船队,航线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0多个港口。一家公司成立是个“小事”,无需大书特书,但它却暗示着广州的大未来。作为一座曾经的“海洋城市”,广州正在恢复它昔日的荣光。乾隆年间,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中外贸易在清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进行。不过,这并非广州真正的荣光。历史上,广州作为中国的大港,是“自然选择”而不是中央政府“特许经营”的结果。
北京路步行街
隋唐时期,广州便是中国四大港口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但一千多年以来,广州、泉州、扬州、宁波(明州)等四大港口,仅有广州和宁波得以延续繁荣。
因为,除了战乱、朝代更迭和自然环境变化(比如水道淤塞)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对港口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工业时代,任何一个世界大港的背后都会有“大工业”的支撑。海运一直都是工业原料和成品最经济的运输方式,而主要工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基地的选址除了靠近铁矿、煤矿之外,另一条原则是靠近大洋。当然,最好两者兼而有之。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广州港迅速崛起。按照目前排名,广州港吞吐量早已跃居全球前5。但这个排名并不值得骄傲,更值得骄傲的在于潜力。南沙滨海沙滩
目前,中国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中,长期占据5席以上的席位。但其中很多港口都以外贸为主,内贸较少。在外部需求旺盛的时候,港口繁忙,业务景气,但遇到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消费的紧缩,则港口业务量将受到极大影响。年之后,国内各大港口明显呈现出“内贸好于外贸”的情况。以深圳盐田港为例,在金融危机之后,该港一度出现了年开港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对比而言,珠江西岸最大集装箱码头——广州南沙港区却好很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在香港、上海等大型港口城市进出口货物集装箱数量均负增长情况下,南沙港同比增长6%。对港口而言,所谓“外贸”,即原料和产品经过港口装卸,在沿海地带即完成加工并外销,物流系统并不深入中国腹地。但“内贸”则不同,大量铁矿石、粮食达到港口之后,需要通过内河航运、或者铁路、公路转运内地。反之,同样是内地货物通过内陆的物流体系,汇集到港口,然后通过海运运出。广州港为何有“内贸”优势?除了广州传统的内贸大城优势之外,还在于“大广州地区”拥有华南、乃至中国大城市中硬件最优良、管理最高效的铁路系统。比如,在全国原来的八大铁路枢纽中,只有广州和上海有“海陆对接”优势。
花城骑行摄影/何梅捷
除了中远这样的巨头“慧眼识珠”外,在金融危机后,外资巨头也愈发看重广州。年,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开始将原来30%安排在香港港口的船期与航线撤走,转移在广州南沙港区挂靠。可以看出,由于强大的港口功能,加上高效的铁路系统对接,广州早已成为了连接世界和中国华南、西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的超级“临海大枢纽”,而不仅仅是一座外贸大城。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特别是从外贸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变,广州这种相对于其他大港的“内贸”优势将不断显现。除了航运枢纽,广州航空枢纽的优势也十分明显。白云机场、南方航空,它们是广州建设国际空港枢纽的“基础设施”。不过,空港枢纽到底前景如何?海外巨头的选择或许更具说服力。年,联邦快递启用位于广州机场的亚太区转运中心,这件事并不起眼,但某种程度上讲,却一下子为广州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航空枢纽写下了背书。这些物流巨子为什么选择广州,而不是上海、新加坡或者其他地方?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近百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变迁说起。广州迷人夜景
科技时代需要科技创新枢纽
二战之后,除了德国等战败国恢复的速度较快之外,真正的快速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了东北亚,比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也包括中国香港。未来50年呢?除了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的中国之外,极可能还包括了东盟或者说亚太地区的西半侧,还有南亚地区。这些地区不光年轻人口比例极高,而且人民相对勤奋。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讲,广州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东盟-南亚”经济带的国际性中心城市。看到这一潜力的,不只是联邦快递。在国家的规划中,广州的地位也悄然转变。此前,国家对广州的定位是“华南中心城市”,但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指出,广州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可见,广州的城市定位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即一座城市的战略选择更关键。广州已定下“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目标,要让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在国际航运、航空方面,广州的枢纽地位初步显现,而科技创新枢纽建设方面,广州也在衔枚疾进。按照目标,广州将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发力,力争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实际上,广州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产业基础,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本地“隐形冠军”众多。在门户网站和网游领域,有网易;电子商务领域,有唯品会;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中国移动互联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