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同治三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覆灭。当时曾国藩直接指挥的军队加上其弟曾国荃的五万嫡系,高达十二万以上,且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此时的湘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放眼当时的中国,绝对是无可匹敌的一支精锐。
收复南京后,传闻曾国藩的心腹部将,著名的水师统帅彭玉麟给他的一封密信中写道:“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吓得曾大帅直接将字条吞进了肚子里吃了;还有传闻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曾劝曾国藩割据称帝,还称愿为先锋帅旧部攻打北京。除此之外,据说当时左宗棠、王闿运及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等一干湘军将领,皆或明或暗地对曾国藩劝过进。
关于彭玉麟的密信应该是杜撰的,以彭玉麟的品格地位,应该不会如此轻浮。而李秀成的传闻极有可能是真的,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只是这位忠王有点天真。嫡系湘军将领劝进也是可能的,武夫们都喜欢干这种事。
而曾国藩一直不为所动,事后对清廷处处隐忍,还主动裁撤湘军,以使慈禧老佛爷安心。但曾国藩当时真的没有考虑过造反或者割据自立吗?他无疑对时局有着很清醒的认知。很显然,他认真考虑过,所以明智地放弃了。
首先,师出无名。从道义上讲,起兵反清没有一个很恰当的理由,檄文都不太好写。曾国藩和他的湘军骨干绝大部分都是汉人,但拿着清廷的俸禄、军饷,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帜去镇压了反清的太平天国,所以“反清复明”或者“驱逐鞑虏,复我中华”这一类口号是打不响的,丝毫没有说服力。
若以太后干政,擅杀顾命大臣,要求归政于同治帝为理由兴兵,更是牵强。辛酉政变发生在年,距离此时过去已近三年,而此时,恭亲王奕訢的“议政王”头衔还没有被慈禧罢免,清廷是“两宫垂帘,亲王主政”的格局,慈禧太后并没有独断专权。并且,他们对曾国藩剿灭太平军的支持力度很大,大大超过了当初咸丰帝对他的支持。好不容易平息了叛乱,国家、百姓都损失惨重,需要休养生息,没有人愿意继续打仗。
其次,风险太高。从湘军本身的性质特点来看,起兵反清风险很大,成功率并不高。曾国藩虽然手握精锐重兵,但湘军的士兵叫“湘勇”,并非清朝的正规军,是战时经朝廷批准,临时招募乡勇组成的军队,所以湘军是地方官用国家粮饷和地方士绅捐献的粮饷私募的武装,说白了就是地方“雇佣军”,雇佣军打仗靠的是什么?就一个字——钱!但要是反清,军费就得湘军自己解决,虽然曾国藩是两江总督,管辖着清政府最富裕的区域,但当时那一带打了十几年的仗、百废待兴,靠商税能收多少厘金?况且,围剿太平军时,江南士绅商贾是为了保住生命财产安全才倾力支持湘军的,但你现在要是造反可就另当别论了。
湘军的组织核心是湖南的士绅阶层,各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太平军来了士绅会首先被洗劫、残杀,加上曾国藩“忠君爱国”的口号,所以他们都鼎力支持湘军。现在太平天国灭了,还抢了那么多金银财宝,老家有良田土地,回家娶媳妇平平安安过日子多好,干嘛还跟你一起造反?万一输了可是要被灭族的。
再次,湘军不是铁板一块。清廷实际上也一直没有放松对湘军的防范,除了在天京周围部署有满人统帅的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还对湘军集团进行内部拉拢、分化、瓦解。年也就是攻破南京头一年,左宗棠就被破格提拔为闽浙总督,并且收回了曾国藩节制浙江军事的权力。而左宗棠原来被认为曾国藩的门人,是曾国藩举荐出来的。当初南京城被曾国荃围得铁桶一般,破城指日可待,朝廷却突然命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一起进攻南京,来分曾国荃的头功。
所以,曾国藩当时综合判断,认为起兵造反不可行,风险太大。据说,有一天在南京玄武湖湘军大佬们正好聚在一起,有人又对曾暗示劝进时,曾国藩笑而不语,拿起毛笔手书一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便转身离去。众人看后默然,从此无人再提劝进之事。
这种事,对于曾国藩来说不管是什么态度,吐露任何一个字将来都是麻烦。曾国藩用这副联,巧妙地堵住了众人悠悠之口:倚重着朝廷,放眼宦海之中,门生故吏满天下,但他们是志在山高还是流水,除了他们自己,谁知道呢?
往期精彩回顾~
慈禧放了一次权,大清国就再也回不来了
慈禧临终前毒杀光绪很残忍?如若不然,后果将是一场灾难
被尊为“皇父摄政王”的悲情王者——多尔衮
大清最出色的权臣陨落——肃顺之死
满身花影进来坐坐,茶叶没了,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