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六十周年

纪念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六十周年

——值得怀念的岁月和缅怀离开我们的师长

陈福朝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即将迎来办学98周年,建院(系)60周年的喜庆日子,值得怀念的岁月无数,怀着敬佩之心怀念已离开我们的师长,永远铭记他们为学院作出的卓越贡献。学院六十年的历史是数万师生为之奋斗的历史。汇聚了几代师生最美好的年华,即使办学的地点变动,人员更替,其谦和诚朴之德,敢为人先之心,止于至善未改变,历久弥新在岁月的洗礼和师生的传承中发扬光大。写到这里,我们的先辈,学院的创始人尊敬的陸钟祚教授的英容笑貌就浮现在我的面前,还有闵詠川,魏先任,简耀光,莫纯昌,曹世昌,徐凎卿,童林夙,童勤义等老教授先辈的容貌历历在目,他们都是我们学院的有功之臣,他们谦虚、和蔼、可亲、以身作则、吃苦耐劳、不怕艰难、勇于创新、永远拼博的精神,崇高的品质,和办学的理念,由后生继承发扬广大,一代一代接力传承。

年8月底,18岁的我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无线电整机专业毕业,荣幸之至分配到南京工学院第三研究室电子系工作。到学校上班的第二天我被张祥麟老师通知,陸钟祚教授要接见分配到室里的新同志谈话。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到陸老师的办公室,第三硏究室就是现在仍旧使用的二个二楼的简陋房子,陸先生在朝南的一幢二楼中间房间。陸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南工有名的教授,有着很高的威望,大家都非常尊重他。他是中国电真空器件专业的泰斗。我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叫了一声陸老师。他闻声起身给我打招呼:“小陈同志,你坐。”然后他上下打量一番后和蔼地带吳音普通话跟我说:“刚到学校就来上班了?”然后就问我在学校学了些什么课程。我就向他汇报道,我在学校学习数理化基础,学的无线电整机专业课程,有电工、无线电基础、电子元件、接收发送设备、无线电元件、无线电测量、电子结构制造、超高频技术等,陸老师听我汇报完高兴地说:“你们南无开设课程很多嘛,我在美国留学都没有学这么多新技术新知识。现在电子学院发展迅速新知识不断出现,你在学校打了基础,工作后仍然要加强学习,在实验室做好本职工作,实验员也是大有可为的,当实验员仅是分工不同,在硏究室向身边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你一定会作出成绩的。”

陸先生的一番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对我是极大的鼓舞,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我考入南工夜大继续抓学习,平时学校讲座积极参加,不断进修课目,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语言都争取机会学习。在硏究室参加了楊鸿生老师的测试组,成员有娄维鸿、梅菊芳、詹培丽、迟镜莹老师。我在这个良好的集体里得到锻炼和成长。这些老师几十年工作出色,也都成了教授。

陸先生是系主任兼第三硏究室主任,工作任务忙,事情很多,但平时没有架子,和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打羽毛球参加体育活动,周六一起政治学习谈心得体会,一起打扫实验室及周围卫生,平易近人。他亲自指导科硏,指导他的三位硏究生韋钰、陶希珍、贾祥瑞,指导张国兴、杨鸿生、陈德森、林云山、葛火请、李乃弦等硏制超宽带行波管,並通过国家鉴定,获电子工业部国防工办和江苏省多次科技成果奖,我用硏制的超宽行波管设计制造了超宽微波讯号源到有关部门展览,受到陸老师的表扬肯定。

东南大学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方面有很大贡献,七十年代我国电子对抗事业的发展急需一种微波放大器工作波长十公分的储频管,这是军用禁运物资。我们电子工程系花了一年多时间,汇集了许多老师参与此项硏制任务,进行攻关,终于打破封锁,填补了空白。这个故事发生在年至年,电子管厂隶属于电子工程系,承接了成都29所的储频行波管的硏制,当时厂长张文祥同志是复员军人,领导魄力强,技术组长华汉良后调至无锡华晶。系里许多老师参加硏制工作,承担各个工序零件制造、安装排气灌装测试等工作。其中刘顺康老师为主要设计师,他是年毕业于南工电子系的高材生,读书时成绩优良。我有幸在刘顺康老师的测试组给他当助手,一起工作。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工作作风严谨、细心、踏实,整个工作流程细节抓得认真严格。从图纸设计,零件加工到绕慢波线材料,清洗除气等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一心扑在管子硏制工作中。当时他结婚不久,孩子还小,顾不上家庭,全身心地投入硏制儲频行波管。此管的工作要求它延迟敌方雷达的发射脉冲,也就是延迟了时间,使敌方高射炮控雷达无法准确跟踪我方飞机,就失去命中飞机的机会。所以储频管的硏制成功在一定意义上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而测试管子的质量好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要有一个测试系统,有很多仪器设备组成,刘顺康老师就带领我摸索设计方案,自己硏制讯号发生器进行调试,花费很大精力亲自设计了测试系统线路。有了我们自己的测试系统,就能正确判别儲频管的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符合延迟时间参数,稳定性如何。这个系统对硏制儲频管起到指导作用。由张国兴老师、王祥富老师研制开发的周期性永磁结构改革了原先的磁聚焦带有整流器电源的线包,减轻了整管的重量,适合在飞机上装备,使儲频管有了实用价值。我参加了永久磁铁充磁设备的硏制。李玲珍老师、梅菊芳老师参加后工艺工作。灌装用硅橡胶固定,使得儲频管牢靠稳定,达到在飞机上装置是要求。该管和整机都受到国家的奖励,获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据说一只儲频管就要一万元,当时的一万元可值钱呵。而刘顺康老师不为名利的高贵品质有目共睹,让我牢记于心。刘老师后来到英国深造,学成回国后仍然是几十年坚持奋斗在祖国微波事业上,一个品德和学术都非常优秀的教授,我从心底对他敬佩。他曾担任电子系副主任,负责学生教学工作,不愧是陸钟祚的高足。其它如杨鸿生、张国兴教授等都是在学术上有造诣,接过陸先生的班担任教硏室主任、电子所副所长,使电子系得以蓬勃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薪火相传。现在他们都已八十多高龄,享受幸福的退休生活。

现在大家都知道微电子芯片的重要性,华为老总任正非亲自到东南大学访问。其实电子工程系半导体专业一直很受重视,我们起步也很早。年复课,当时国内正在兴起研制集成电路的热潮。学校一方面派周忠世、陈允安、金伯清、茅盘松、谭志飞等老师参加市里华电的会战。一方面在全校调集精兵强将,从化学系、机械系抽集老师,与系里老师、实验员组队筹建半导体制造工艺流水线,硏制集成电路。参加工作的老师有董克元、黄玉辉、汪开源、包允芳、高中林、谢世健、廖萃荃、张安康、陈福朝、王祥富、陈大金等。那时正值夏天,天气炎热,流水线是三天一个周期,线上不能空人,三班轮流。人人都是鼓足了劲,团结在一起努力,硏制成功了一批TTL电路,曾经为五院国防部硏制成功了逻辑集成电路,供舰艇使用。在教学方面,童勤义教授开设超大规模集成物理学导论,茅盘松教授开设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和设计。现在有时龙兴、黄庆安教授接过专业班,在微电子专业创有成绩。

我于年下半年被童林夙教授招到他的科硏梯队,从此一直工作到年正式退休。在东南大学服务了41年。童老师也是个出色的科硏工作者,为显示技术作出了贡献,培养了很多出类拔萃的学生,王保平博士就是他的高徒。王教授的学生汤勇明也承担过院党委书记的工作,我们电子学院后继有人!

去年年底电子学院新的一届领导班子孙立涛院长和江雪华党委书记召集退休老师开会,孙院长振奋人心的报告展示了电子学院的宏伟蓝图,我们老者听了报告十分欣慰,电子学院前途无量,我们电子学院在新的一代才华卓越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建党1OO周年之际,会取得更精彩更辉煌的成绩,开创新的甲子年!

排版|罗茗泽

责编|叶钟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nana.com/dndz/10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