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南京
已是枝繁叶茂,绿草如茵
处处充满着浪漫和情怀
东大四牌楼校区内的建筑学院院史展览馆
不仅记录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6年辉煌历史
也承载了汪老师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
她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东南大学
献给了建筑学科的一线教学和科研
如今
我们在她参与布置的院史展览中
走进她与建筑学科结缘的岁月
走进这位多次获评东南大学十佳导师
并自称“非典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赓续传承,描绘“非典型”人生画卷
汪晓茜老师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建筑世家,母亲是建筑师,父亲是结构工程师、大学教授和设计管理者,她是名副其实的“南工二代”和“建筑二代”。学建筑或许有基因的作用,当上人民教师也可能是必然,幸运的是两者她都还喜欢。她的父亲从小就鼓励子女勇于尝试和探索,并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一个眼界开阔,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购买了大量历史、地理、文学,甚至包括军事等方面的人文类书籍,为其奠定了成长岁月中的一抹靓丽底色。谈及父亲给予自己人格和精神的培养,汪老师流露出无尽的感激。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以及“正直向上,热于求知”是汪晓茜老师就读的百年名校--江苏省扬州中学的校训和学风。从中学开始,她就给师生留下了“非典型”的印象。丰富而广泛的知识储备,加之一直以来的短发造型,“头发短,见识长”成了中学同学对她的特别印象。家庭熏陶和扬州中学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她日后选择建筑历史方向进行学习、研究、教学和实践等奠定了扎实基础。
年,汪晓茜考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这是她与建筑学长达30余年邂逅的起点。年大学毕业后,她考入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及理论专业读研,师从梁思成的弟子,我国著名建筑史学者和教育家刘先觉教授,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并留校任教,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年赴瑞典皇家工学院产业生态系开展博士后研究。
学习工作之余,汪晓茜还是刘先觉教授20多年的助手。“师如慧光,明德启心”,忆起恩师,她已是眼角浸润,直言刘先生对其治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影响最大:一是严谨辩证,要学会正反两方面和多个角度去研究和诠释;二是教学上深入浅出,深深的道理要浅浅地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也是她的理想和日后坚持的方向。为此,汪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准备细致充分,践行了刘先觉教授倡导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原则。
有同学说,在东大建院,汪晓茜老师负责浪漫和情怀。“把枯燥的专业内容讲好,浪漫和情怀一方面不让学生失去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