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园bull溯源东南医学院

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545.html

复旦大学老校门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科学”、“民主”两面大旗在中国的上空高高飘扬。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大批热血精英纷赴海外寻求救国之道,并最终返回祖国谋创救国之举,一时间“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民国初年,西学东渐,培养人才、教育兴国的呼声很高。由于学界反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在沪上出现了踊跃办学的新气象。国人自办学校如复旦、大同、上海、暨南、大夏、光华等大学,以对抗圣约翰、沪江、震旦、同济等外国人在沪兴办的大学。同德、南洋两所医科大学也是在此时由国人自办的,后南洋医科大学又分出部分设立亚东医科大学。

大夏大学校园

民国14年(年)五卅运动爆发,反帝风潮席卷全国。南洋医科大学和亚东医科大学相继爆发学潮,亚东医科大学停办,很多学生因而失去求学之所。民国15年(年),留日归国的原亚东医科大学进步教授郭琦元应亚东学生邀请从广州返回上海,他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邀请有识之士汤蠡舟、陈卓人、缪徵中等人发起建立新的医科学校。

新的医科学校命名为东南医科大学,名称取亚东之“东”、南洋之“南”,地址在南市沪军营外马路号,由11名校董集资创办,其中至少有七名董事有留学日本的经历。该校的教职员有很多是留日归国学生,重要职位多由他们担当。由此可见,东南医科大学的建立可以作为留日医学生对中国近代医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例。

30年代初地图中东南医科大学位置

郭琦元在颁布的创办宣言中说:“中华之教育不振久矣,外受各国文化之侵略,内受各派学阀之把持,奄奄一息,生气全无,而其中尤以医学为甚。……夫医学为救生强身之学,国家之强弱,胥于是系,若任其长此萎靡,则中国医学之发展,吾不知其何时也?有鉴于此,爰不揣绵薄,创立东南医科大学。”

郭琦元

“创立东南医科大学,以提倡激励及发扬吾中华民国国民学术上之真精神,与真国民性之教育为本旨,唯创立伊始,缔造艰难,履薄临深,有虞覆悚,幸当世宏达,为中国教育计,为中国医学计,有以扶助之也,聊布微衷,鹄侯明教。”爱国热忱跃然纸上。

沪军营校址大门

民国15年(年)5月29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以“医国医民、仁心仁术”为宗旨的私立东南医院终于创立,实行校院合一,郭琦元为校长,聘缪徵中为教务长、医院院长、蔡和钦为辅导主任,刘立纲、瞿直甫、夏慎初、汤蠡舟等为教授。一时间,群贤毕至,东南医科大学揭开了医学育人的序幕。

9月10日,东南医科大学开学,首期招收医学专科4级学生人,缪征中任教务长,医院院长。医院总院设在沪军营,另在法租界萨坡赛路号设有分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齿科、X光室、化验室、临床检查室、手术室和药局,共约床位50张。

手术室

民国16年(年)学校仿照德、日学制,改办为本科5年制,并设预科。民国十七年(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

欢送黑热病诊疗队

不过,东南医科大学的名字用了仅三年多时间。民国19年(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单科不设大学,东南医科大学改称东南医学院。医院随之更名医院,同时添设生理实验室及标本室。11月16日,医院院长张锡祺教授,应郭琦元院长之邀,就任东南医学院眼科学教授。

真如校区大门

民国20年(年)3月,南洋医学院停办,名学生转入东南医学院。郭琦元院长以他曾任北伐军少将军医的名望,动员社会力量,购置沪西桃浦西路真如校基53亩。5月28日,真如新校破土动工兴建,迄9月建成新校舍十余座。学校迁入新址后,学制改为6年。

在国立暨南大学附近的真如校区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古色古香,有实验室、解剖室等教学设施,还建有一块足球场、两块篮球场、六块网球场,并开自流井,建有水塔及滤池,供电机间供给学院电气,是一个设施颇为齐全的学校,成为东南学子的乐土。

原沪军营医院,设有床位40~50张,承担学生实习。优美的环境,民族式的建筑,齐备的教学设施,加上一流的师资,使东南医学院蜚声上海。但不久,校园的宁静即被战争的枪声打破。

红十字救护队

在“一·二八”事件时,地处真如的东南校区损失较大;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位于真如、医院的东南医学院被日机炸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租界——上海萨坡赛路(今淡水路)号院内。

萨坡赛路(今淡水路)

从创建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9年间,东南医学院两次遭受战火的侵袭。第一次是民国21年(年)一·二八事变,日寇侵犯淞沪。真如校舍漩入战区,损失惨重。第二次则是民国21年(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争期间,为了支援抗战军民,郭琦元院长将东南医学院(真如校区)医院,不久被日军战机炸毁。

张锡祺

上海沦陷后,创始人郭琦元和汤蠡舟因参加抗日战地救护已经离开上海随军南下,学校濒于解体。在此关键时刻,众推留日回沪的眼科张锡祺专家教授出任院长,聘请病理学专家叶曙任教务长,张锡祺还以自办的医院营业收入贴补办学经费,艰难地坚持教学、办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程砚秋

经过战火的洗掠,郭琦元准备在制造局路扩建新校。东南医学院作为私立学校,正常经营都存在困难,扩建新校更谈何容易。为了扩建新校,民国35年(年)11月,学校成立筹备组,策划并举行义演募捐活动,京剧大师程砚秋等赴约参加义演,所得门票收入全部捐建新校。

汤蠡舟和李祖蔚

东南医学院迁入制造局路号后,原萨坡赛路房舍全部改医院,医院,由李祖蔚博士任院长。当时,有床位约40~50张,各科基本齐全,医疗制度健全,尤以眼科闻名。

年12月27日,上海私立东医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省怀远县西门岗,以原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医院、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

年元旦,医院宣布开诊,设床位张。年6月,“私立东南医学院”改制为国有的“东南医学院”,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年8月,医院迁至省会合肥市,东南医学院于同年10月更名为“安徽医学院”。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nana.com/dndz/8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