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铁粉他收藏了东台日报72年he

这世上,有一种态度叫做“痴”。有人痴迷游戏、有人痴迷花草、有人痴迷读书,而市民王进却痴迷集报,是个十足的“报痴”。王进收集的报纸,便是我们本地的《东台日报》。如果不到王进的家,很难想象他收集了这么多的《东台日报》,房间的衣橱里、飘窗上、桌子上、车库里,一摞摞按月份装订起来的报纸排列整齐,报香弥漫在每个角落。这个只上了三年学的老人,用了大半生时间收藏了上万份《东台日报》,涵盖了解放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

最珍贵的人生纪念

翻开王进的旧报纸,仿佛穿越今朝,步入一条奔往旧日的时光隧道,从《东台大众》到《两台大众》,到《东台报》,再到《东台日报》,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如果将这一张张报纸按照时间顺序相连接,就是一部真真实实的东台近现代发展史。

越往前翻,报纸越旧,不少都发黄变脆,可是每一沓报纸都是那样的整齐,几乎没有一处折痕。每一年的报纸,都是按月份装订,白色的棉线订得整整齐齐。

王进告诉记者,从年拿到第一份东台报,即当时的《东台大众》起,他收藏了72年来的《东台报》。“我年离休时,将39本按月装订的《东台报》都交给了学校,如今家里的报纸都是退休以后收藏的。”在王进看来,《东台报》是我们本地的报纸,记录着我市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也记录着一代人的记忆。

今年87岁的王进,出生于三仓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他们姐弟3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字不识的母亲却为王进点燃了前行的灯,也正是在母亲的教诲和协助下,王进开始了不间断的《东台报》收藏。

王进第一次接触《东台报》是在年,那时15岁的他在三仓区三河乡任儿童团团长,这一年初夏的一个上午,三仓区文教股长递给了王进一份《东台大众》并告诉他从今以后,每期都发给儿童团一份,希望他们学好它、用好它。

一个贫苦的农家娃竟然有报纸读了,接到这份报纸,王进如获至宝。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份《东台大众》上刊登有这么一曲小调:“父老哥儿们听从头,大家不要愁,共产党新四军不得走,兵力很雄厚……”虽然只是一份8开2版的小报,虽然主要登载堤东地区的信息,然而,这些新人新事,让王进很受鼓舞。

那天晚上,王进把报纸带回家,兴奋地告诉母亲得到报纸的事情,母亲比王进还要激动,虽然自己没上过学,不识字,可是她知道,报纸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王进至今记得,母亲把报纸当做宝贝一样,一摸再摸,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儿啊,党把我们穷人当人,我们要听党话。”

母亲将这份报纸和家里最珍贵的物件放在一起收藏了下来,从此,每拿到一份报纸,儿童团里大家读完后,王进都带回家,交给母亲。细心的母亲按日期排好后,用棉线都装订了起来。从那时起,王进就开始收藏起了《东台大众》。

最深刻的人生启迪

在那个车马都很慢的年代,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报纸成了王进了解形势、学习知识的最好途径,每次报纸一到,他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仔细阅读,土地改革的消息、号召参军参战的动员、解放区的歌曲、先进人物的报道,王进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个时候的王进还带领儿童团的孩子们用《东台大众》上刊登的新闻、快板、小调,到各村各学校去宣传、说唱、演出,深受广大老区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有时候王进还会读一些内容给母亲听,而这些报纸上的故事,也成了母亲教育王进姐弟们的良好范例,母亲不只一次地引用报纸的故事教育他们要诚实做人、听党的话、热情礼貌、公正清廉。很多年后,再次回忆起母亲的那些话,王进感慨,是母亲为他日后在工作上前行亮起了一盏灯。的确,从事教育工作的44年里,王进始终牢记着母亲的教诲。

工作生涯里,王进先后在三仓区任扫盲辅导员,在仓东小学、东光小学、新五小学等校任校长,每到一校他都注意收藏《东台日报》。而报纸也成为他向广大师生和家乡父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的重要工具。那时,王进还是《东台日报》的特约通讯员,为报纸写了不少地方新闻、诗歌、快板和其他文章。

72年里,王进也见证了《东台报》的发展,年,《东台大众》改为《两台大众》,由东台县和台北县(今大丰区)合办。后来报纸停刊了,年4月25日,《东台报》正式复刊了,定期出版,为适应飞跃发展的形势,年改为《东台日报》,年10月1日,《东台日报》因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次停刊了。从第二次复刊到第二次停刊,共五年零五个月。年,整整二十七年后,《东台报》第三次复刊。

“两次停刊期间,我都特别不是滋味,就像忽然和老朋友失去联系一样,而且不晓得家乡的发展形势。”王进至今记得,年12月17日,拿到复刊后的第一份报纸,时任新五小学校长的王进,在学校晨会上郑重地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并和大家共同学习了当日的报纸。是的,报纸是王进工作期间,每次晨会必学的内容,在他看来,报纸是他人生的启迪,也应该成为更多育人者的启迪。

因为关心和热爱,《东台报》的发展和变化,王进都看在眼里。“这么多年,报纸越来越好看了!”老人由衷地赞叹,“内容越来越丰富、版面设计更美观、稿件质量也提高很多。”每一次和报社的人接触,王进都会夸赞一番,并衷心地希望报纸越办越好,办出自己的特色。

年《东台日报》决定在来年对报纸进行改扩版,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王进向报社建议报纸开辟一个报道国际、国内新闻的小专栏,让大家能从《东台日报》知晓天下事。令老人欣慰的是,报纸改扩版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便是沿袭至今的“国际国内”专版。

最幸福的文化传承

集报成了迷后,王进更加珍视起每一天拿到的报纸。退休后,王进自费订起了《东台日报》,每一天等《东台日报》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吃完早饭,他就在等邮递员,假如过了八点半邮递员还不来,他就会跑到路口去等。

一次老人家的燃气灶坏了,请师傅来修,修理期间,因为需要擦灶具,师傅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张《东台日报》擦了起来,等王进发现时,报纸早已面目全非。一向好脾气的王进,情急之下和师傅脸红脖子粗。师傅很不解,不就一张报纸嘛?他哪里知道报纸在王进心中的地位呢。后来为了补上这天的报纸,王进特地奔到居委会找了一份,这才心里踏实了下来。

72年来,在王进的收藏中,母亲和爱人是他报纸收藏的得力助手,婚前的那些年,是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为王进悉心地整理、装订。婚后,爱人则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数十年从不间断。一针一针,那泛黄的针脚里,是母亲和爱人对王进收藏的支持。细心的王进,在收藏的同时还对报纸内容进行汇编,每一期报纸,他都把报纸上主要内容的标题摘录下来,编成《目录》,需要时只要一翻《目录》,就知道哪些事登在哪年哪月哪日哪一版上。

在王进看来,报纸不仅是他了解家乡发展、知晓国内外大事的最好途径,也是他教育下一代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建设的好教材。现在除了他和老伴在东台,儿孙们都分别在上海、南京、南通等地工作,报纸是他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的共同语言之一。他经常把《东台日报》刊登的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消息以及当地的新闻用手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nana.com/dnht/5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