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815/4679454.html
在上海,几乎无人知晓上海曾经有过一所私立东南医学院。然而,在安徽,几乎无人不知在合肥有一所安徽医科大学。殊不知,追根溯源,安徽医科大学的“根”就是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
年底,上海解放才半年有余,私立东南医学院就响应国家号召,整体迁往安徽,第一个落脚点是怀远县,最后定位在合肥市。新中国成立后,它算是上海内迁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从年创立起,到年改制,并更名为公办的安徽医学院止,坎坷的26年历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颠沛流离。
应急创校,遭遇日军侵略炮火
上海地方志《卫生志》记载:东南医学院,郭琦元、汤蠡舟、缪征中等于民国十五年(年)筹医院。校址在沪军营外马路号,郭琦元任校长。设医学专业,学制6年。首期招生人。民国十九年(年),学校易名东南医学院(成立初名为东南医科大学)。民国二十四年夏,教育部批准备案。
市区萨医院
上世纪20年代,由于学潮时起,学校停办,许多学生面临失学,他们急切渴望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私立东南医学院就是在这一局势下创校的。在创立之初和随后4年多的时间内,有数百名失学青年相继来到东南医学院继续学业。
初创的东南医学院由郭琦元任校长,缪征中任教务长,汤蠡舟任医务长。当时,上海还曾有一所创办于年的南洋医学专门学校,年改组为南洋医科大学,年更名为私立南洋医学院。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日本的侵略,时局极其不稳。南洋医学院的学生由于不满学校当局的措施,发动学潮,经过一年得不到解决。年6月,南洋医学院奉部令停办,数百学生被迫失学,无所适从,遂派代表要求转入东南医学院。经编级测试后,余名学生允许转入,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东南医学院的创办并非易事。陈重臣在《饱经忧患的东南》一文中还写道:“创办人兼校长郭琦元氏尚在革命策源地广东担任国医院院长。故本院成立以后,颇为上海军政警当局注意,盖当年凡经学潮而创立之新校,当局即认为反动分子,故本院草创初期,内感经费之不足,外受军阀之压迫,是以初期发展,深感困难。”尽管环境极其险恶,在创始人的不懈努力下,东南医学院经过不断扩建,还是从原先的沪军营外马路校区迁到了真如新校区。
师生组成救护队出征抗战前线
“一·二八”事变后,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建院不到6年的东南医学院,遭到第一次大破坏。据《东南医学院二二级毕业纪念刊》记载:民国二十年(年)春,购置真如校基53亩。乃于是年五月建筑真如新校舍十余座,迄九月落成。沪军医院……校内图书仪器标本用具等损失达十余万金。学校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激起了东南医学院师生的义愤填膺,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战地救护活动,奔赴抗击日寇侵略的第一线。
东南医学院真如校区
年3月1日晚,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因后援不继,全军撤退至嘉定、黄渡一线。救护队员决心仍赴我军后方工作,至4日晨起已陆续向苏州等处进发。受伤兵士一律由车送至苏州桃花坞钱业公会,医院办公之所。5月5日,中日达成《淞沪停战协定》,至此战事告停,5月10日才从前线撤回。第一次“淞沪战役”结束后,东南医学院忙于重建。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南医学院再次遭到毁坏。据《“八一三”后上海教育文化机关遭受日军破坏情形调查统计表》披露:半月以后(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端,肆意破坏中国文化教育机关,8月13日至10月15日,同济大学、上海法学院、吴淞商船学校、东南医学院全部被毁。东南医学院真如校址最先遭到日机轰炸,在统计医学院校的损失情况中,东南医学院位列前三。
年底,上海租界成为“孤岛”,日军加强了封锁控制。11月,留在租界的伤兵有数千人之多,要转运这些伤兵难度极大。12月,中国红十字会几经探路,开辟了上海通航港口至浙江海门把伤兵运往内地的途径。当时,汤蠡舟和马仁源(东南医学院新制一年级肄业生)前往宁波,把在上海撤出的伤兵化装成难民,夹在船中乘客里,送往接受站。截至12月,留在上海的伤兵余人全部顺利遣送内地。
随着战线的西移,救护队撤出了上海地区。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战时救护委员会,组建各路医疗队。中路西线的第十四队队长为汤蠡舟,副队长为林熊飞,成员多数为东南医学院学生。为了给新四军送医送药,汤蠡舟曾前往皖南山区新四军总部,受到总部领导的盛情接待。应朱总司令的请求,救护总队随即派出由36人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太行山区根据地救护伤病员。医疗队行前,汤蠡舟鼓励队员们要勇闯“三关”,即夜闯潼关、偷渡黄河和翻越中条,才能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抗战胜利后,年5月,救护总队在南京解散。
抗战胜利后,图云关救护总队部门口,前排右四为汤蠡舟
响应号召内迁安徽
为了响应党和政府“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东南医学院内迁到当时相对比较落后的安徽省。
据李雨生教授回忆,年暑假,中共华东局有几位领导来东南医学院参观,他们认为学校基础学科和教学人员的阵容颇为整齐,提出是否可以借聘几位到济南白求恩医学院任教。校方回答说,学校教学力量不算强,借聘了就显得更加薄弱,不如连根拔了,把学校迁往内地更好,因为在上海有六家医学院,过于集中了。华东局的领导很赞成。据蒋本沂教授回忆,月8月3日在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崔义田部长主持下,以汤蠡舟院长为代表,接受内迁任务。黄叔仁教授回忆,中共华东局一发出“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东南医学院就率先响应,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展内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医院的医疗器械和教学设施提前运至怀远,还专门成立内迁工作委员会,汤蠡舟院长任内迁工作主任委员,蒋本沂教授负责教职工方面,黄叔仁负责学生方面兼内迁工作秘书长。当时的安徽比较落后,部分师生对内迁工作有消极情绪,思想顾虑较多,工作难做。为推动迁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内迁工作委员会多次为师生作迁校动员报告,并向校内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
怀远县城的东南医学院
解放初期,安徽尚未建省,以长江为界设立皖北和皖南两个行政区。两个行政区内均没有医学教学机构。年8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同意东南医学院内迁皖北地区后,皖北区党委和行署高度重视,划拨怀远县西门岗给东南医学院作为新校址,可以直接利用原医院和教会学校占用的多亩地,留下的许多石头房子可充当校舍。这些建在高岗上的房子背靠西山,南临淮河,虽环境很好,但是对外交通很不方便,县城去蚌埠只有水路一条,每日仅有小火轮一班,耗时1个多小时。当时,怀远还是一个十年九涝的贫困县城。中小学生暑假经常要乘小木船去老师家取成绩单。尽管县城会遭水淹,医学院由于地处高岗,还算平安。
年11月底,东南医学院副院长李祖蔚、医院内科主治医师谢炘及学生代表等,与皖北区党委、行署及卫生处等单位,就学院内迁后的名称、地址、搬迁费用、日常经费、员工待遇及未来学院的任务等事宜进行协商。12月1日,内迁先遣队先行赶赴怀远,进行接管修建工作。年12月27日,东南医学院及其医院开始整体内迁。随迁人,在汤蠡舟的率领下,连续两天两夜未休息,于12月29日到达皖北怀远西门岗。年元旦,东南医学院医院宣布开诊,设床位张。是年10月,医院附设护士学校开学。
安徽医院内的创始人塑像,左起汤蠡舟、郭琦元、张锡祺
年2月,皖北行署派遣党政干部李广涛到东南医学院和医院开展工作。年6月,奉皖北行署指示,东南医学院全部迁建合肥,并在合肥恢复上课。年10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东南医学院更名为安徽医学院,首任院长为张锡祺教授。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本文选自《上海滩》杂志年第10期
来源:上海通志馆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