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制度下,高一学考最多选择三门,首先得将不选考的科目考掉,以免高二时还拖着学考复习,增加负担。所以,在确定学考报名时,也基本就要确定将来的选考科目了。
只是如何确定选考科目,既能确保将来有最大范围高校和专业可以选择,又能够获取最大化的分数,这就是一门技术活了。选科比较难,难在哪里?
一、新高考选考科目实行赋分制
由于实行赋分制的原因,考生要想考得好,不仅要自己学得好,同时还要看同一选考科目学生的群体层次分布和数量的多少。
例如,物理学科,省内顶级高中学生和县域一级重高竞赛班的学生大多还是会选择,省内薄弱学校学生选择物理的基本是两位数。同时,物理虽然有保底基数,但是,物理(6.5万保底赋分基数)考两次也只有个满分,政治(届全省14万考生)两次满分人数会达到,差距达人。按照比例,往后的赋分人数差距更大。那么中等层次的学生选择物理(不考虑专业选择的情况下)赋分必然吃亏。
2.新高考录取按照总分实行分段录取制
年高考录取将由三段变两段。当今社会用人对学生的第一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动不动就是、双一流高校毕业以上,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必须本科以上等。年5月教育部规定了19个门类的专业必须选考物理,这使选考物理人数有所反弹,但并不没有呈暴涨趋势。对专业并不是很在意,反而要追求高校层次的家长和学生来说,提高总分才是最重要的。
3.职业规划难
实话说,让高一学生就要明确将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倾向真地有点强人所难。再说,人的兴趣也会发生转移。现在喜欢,不代表两年后依然喜欢。对于有明确职业倾向的学生来说,选科相对容易。例如要当临床医生的,那“化学+生物”或者“物理+化学”组合必选。可是,我估计90%以上的学生并没有对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现在所考虑的基本是从提高分数的角度来进行选科的。这就有个博弈的过程,很纠结。
4.高一预选,高二定科
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在高二上学期按照选科组班开课,有的甚至在高一下学期选科组班。有些学科随着加试内容的授课,难度值也在不断上升。所以,家长、学生又担心选了这些科目,读着读着吃不消了,想要改成其他科目,又怕落下课程内容,又纠结。
再纠结,也得按照新高考要求选择3门选考科目。那么怎么选?
一.物理选不选?
教育部对仅限物理学科的高校专业做了规定:一共19个门类专业必须选物理。也就是说,从北大清华等顶级高校到独立学院,这些专业必须选考物理。
(一)必须选择物理的:
1.将来高校专业肯定是要选择教育部规定的那19个门类专业的学生。
2.总分成绩优秀的顶尖学生,目标要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中科大、国科大、浙大(理工类)、南方科技大学等八所名校三位一体招生的,能选物理还是要选物理。
实话说,裸考这些学校(除了浙大)的概率已微乎其微。中科大、国科大、南方科大三位一体只考数学、物理。复旦、交大除了理工类必须考物理外,经济类三位一体招生也必须考物理。
虽然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浙大文科类专业也有三位一体招生,但是招考人数实在太少。
(二)尽可能选物理的
1.对于总分确保能上一段线,且专业倾向不明显,可以选择工科类专业的孩子来说,选择物理学科在将来填报志愿时拥有较大的优势。
那些不限学科要求的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剧增,反而投档分会提高。选考物理的,填报仅限物理学科的专业,其录取的高校层次肯定高于同等总分的不选物理的考生。有的时候,除了专业,高校的层次也是家长和考生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