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伏灸”原理
采取中医“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根据中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传统理论原则,在每年“三伏”天之时,此时人体的阳气最旺,这时人体皮肤松驰,毛孔大张,在特定的穴位敷贴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帮助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将人体的顽疾、寒气驱除出来,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二.“三伏灸”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者。
2、虚寒性慢性病、虚寒性胃肠病、手足发凉、女子宫寒等。
3、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也有较好效果。
三.“三伏灸”禁用与慎用
禁用人群: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份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5.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1.孕妇及2岁以下的婴幼儿。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患者。
3.支气管扩张、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四.“三伏灸”贴敷时间
头伏:年7月17日-年7月26日
中伏:年7月27日-年8月15日
末伏:年8月16日-年8月25日
五.“三伏灸”疗程:3年为1个疗程
六.“三伏灸”注意事项
1.每次贴药时间:成年人1—3小时;小儿、久病体弱者、消瘦者,敷贴时间宜短,一般敷贴0.5-2小时,并在敷贴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或既往用药曾出现红斑、水泡等反应者,可缩短贴药时间。
2.贴药显效表现:揭药后皮肤有潮红为宜,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发泡现象。
3.敷贴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4.灸疗期间戒食牛肉、鸭肉、鹅肉等热性食物,以及生冷、煎炸、肥甘厚腻、生痰助湿之品,还应禁食海鲜等发物,以免影响疗效。
5.皮肤过敏或起泡的处理: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处理,但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应穿柔软的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磨擦水泡,防止破损,外涂湿润烧伤膏等烫伤软膏。水泡较大者,可到本科室由医生将水液放出,消毒并外涂紫药水。
名医简介邱黎旭:
疼痛科主任
执业医师本科学历
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从事疼痛康复临床工作10余年,曾进修医院,师从吴明霞针灸博士,对用针灸,刺血理疗手法有专门的研究体系,形成自己的治疗专长;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偏头痛、膝关节疼痛、痛风、面神经麻痹,癫痫病等。医院当任疼痛康复科主任,临床经验丰富,医院“先进人物”、“优秀工作者”,广泛获得患者的好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