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荣誉背后的故事记ldq

荣誉背后的故事

——记“最美勘察设计人”川东南勘察公司

总工程师林义华

26年来,他主持完成工程勘察设计多项,其中10多项获重庆市优秀勘察设计成果奖。他被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评为“建国70年最美勘察设计人”,入选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荣誉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我们近距离了解了这位“个头小而精干”的重庆川东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义华。

林义华(左三)带领技术人员在工作现场

创新思路,为用户排忧解难

年,重庆江北嘴要建一座巴川中学,校址原是一个冲沟,填土层松散且厚度大,最厚达40多米。根据原勘察单位的成果,基础工程设计灌注桩约根,桩径约2.8米,施工难度大,成本高。业主发愁,找到建设部勘察资质评审专家库的专家林义华:“基础工程能否优化?”

参与重庆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编制的林义华一愣,原设计是按规范做的,一般是不能随意变动的。可这位勘察设计经验丰富的林总转念一想,做个原位侧洞法浅层平板岩载荷试验,应该有优化的可能。

质量工作交流

这座学校平面面积约3.6万平方米,分两批次施工建设。工作严谨的林义华,在第一批次工程中的土层较浅地段选9个代表性点作原位侧洞法浅层平板岩载荷实验。林义华带领技术团队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经过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岩石地基承载能力可以提高约1倍的结论,明确告知业主该工程基础设计可以优化。

设计方根据该研究结果,对桩基础进行优化设计,桩径从2.8米变更为2.0米,优化设计通过了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的评审。基础工程优化已在第一批工程中实施,试验工费约30多万,但桩基工程节约0多万元,经济效益十分突出。林义华说:“学校第一批工程建设竣工后,经监测近二年无异常,工程已经交付并正常使用。这项优化创新,业主十分满意,积极推进第二批次和其它类似项目的试验和基础优化设计工作;同时,到目前为止,这项优化创新技术成果已在重庆4个工程项目中得到推广,效果十分良好。目前,有关部门也正在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将该研究成果纳入申报勘察设计规范修编的内容之一。

巴川量子中学

两家勘察单位,为一处“滑坡”起风波

“1年,一家较有声望的勘察单位完成了渝黔高速公路笔架山隧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说我们初勘单位漏查了隧道出洞口顶部一处岩质古滑坡”,林义华说。对方拿出的证据:洞口顶部应为灰岩,可钻探取出的岩芯是砂岩,地层错位,是滑坡的有力证据;同时,他们咨询的全国著名专家也说这是一处典型的古滑坡。

消息传来,川东南勘察院炸了锅:我们甲级勘察单位,一贯重质量,守信誉,怎能连个滑坡都没看出来呢?

作为初勘技术负责人的林义华更是大吃一惊,立即研究复核初勘资料,并带领技术骨干上山重新调查。“哪有什么古滑坡呀”?经过综合研究,认定初勘成果真实、准确,确认隧道出洞口没有古滑坡。

笔架山隧道

双方各持己见,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无法定夺,只好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的另一家勘察院进行勘察验证。结果表明,所谓岩质“滑坡”,只是山顶垮下的一块崩塌砂岩体而已。呜呼,虚惊一场。

在两家勘察单位技术争论的过程中,林义华重视质量,顶住压力,坚持原则,避免了一件误判浪费国家财产的事件发生。

落细落实,把“认真”二字写在大地上

年,林义华带领技术团队进行汕昆高速公路龙英段勘察。这段线路多位于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勘察难度大。

一天,他们沿设计线路观测,在一处平坝发现几个小陷坑,觉得十分奇怪,便深入调查访问,一探究竟。地表没有人工痕迹,陷坑如何形成的?经过调查访问,原来是地下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还有一天,他们在设计线路附近的滃江岸边平坝休息,感叹道:“路从这里经过,远可观山,近可赏水,安逸!”。然而,林义华抬头一看,离地高约5m的竹梢挂着几团杂草,心中生疑。一问当地老乡才揭开谜底,原来不远处的滃江与北江交汇,洪水顶托上涨倒灌,竹林曾经被淹没。

他把“认真”二字写在大地上,勘察成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所提建议由于针对性强,全部被采纳。其中原设计通过地下采矿场的路线改线避让;洪水上涨处的路线抬高,修建了近2公里长的高架桥,避免被洪水淹没,还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创新技术,啃下一块硬骨头

年,单位承担了酉阳后河特大桥勘察任务,这是一座跨度m的特大拱桥。兴隆岸拱座搭在后河左岸的悬崖上。悬崖直立,高约多米,裂隙较发育。

为了查明拱座陡崖有无卸荷带和危岩的影响,常规的勘察思路是从下往上搭钻探施工平台,把钻机安在悬崖正前方施工水平钻孔。但悬崖高度大,在距桥下游约米处有电站蓄水坝,河水回水深达40多米,钻探施工平台怎么搭?

在困难面前,林义华带领团队认真踏勘现场,创新工作思路,让工人绕道从后方把钻机抬到悬崖顶上,选个合适的地方打斜钻,终于破解了钻探施工难题。同时,钻探取出的岩芯较破碎,难以观测和判断岩体内部裂隙发育情况。林义华带领团队技术攻关,采用钻孔数字摄像系统,获取了悬崖关键性的地质信息,让拱座避开了卸荷裂隙带和破碎岩体,确保了拱座的安全。

林义华创新技术攻破一道道难关,啃下复杂场地特大桥梁勘察的硬骨头,勘察报告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如今,桥梁拱座基槽已经开挖,地质情况与勘察成果吻合,林义华的脸上也笑开了花。

作者:白文起刘巧莉郑宇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nana.com/dndz/10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