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冢宰
读
过太平天国史的朋友都知道,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而安庆则是天京上游极为关键的门户。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天国在湖北和江西的战略态势骤然恶化,天京上游最为重要的三座城市(武汉、九江、安庆)立失其二,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安庆的得失直接关系着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年9月之后,曾国藩在“争取上游、高屋建瓴、直捣金陵”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倾湘军主力全力争夺安庆,与英王陈玉成在此展开了长达两年的生死决战。最终,安庆保卫战以湘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安庆失守加上陈玉成延津就义,从此太平天国后期事业急转直下,最终不可挽回的走向失败。
太平天国史研究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定都天京是重大失策。回溯中国历代王朝,此观点确有足够的事实依据。以东南为根基最终定鼎天下的除了太祖朱元璋一家之外,别无分店;而以阻山带河的关中为基础、东向以争天下最终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秦、汉、唐)。同样,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峙中:孙吴与曹魏(西晋)、南宋与金、南宋与蒙古(元)、南明与清,均以北方政权的胜利而告终。建立于东南的政权多以建康(南京)为政治中心。建康作为江南政权的都会确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据险临江、水路畅通;西通巴蜀和荆襄,东连三吴、北靠两淮。荆襄屏护上游,三吴之地钱粮富足,两淮地区攻守兼备,建康作为都城的基础已经存在。作为南方政权,仅仅以建康作为都城来抵御北方政权的南下是远远不够的,长江和淮河加之周围的一些军事重镇,共同构筑起对抗北方的江淮防御体系。长江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通巴蜀、中流荆襄、东连吴越,上下游之间贯穿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连成一片。此外,长江本身即是一道阻挡北方铁骑的天堑。魏文帝曹丕南征孙吴,兵至广陵,面对浩瀚的长江,无奈的感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次年,魏主再次大举伐吴,见江水波涛汹涌,又一次感叹:“嗟乎!此天所以限南北也。”两次亲征都只能引恨长江。苻坚伐晋,以为自己拥兵百万,投鞭于江足以断流,但终不能越长江而灭晋。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总结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又说“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者莫如守淮。南得淮则足以据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如果说长江是纯粹被动的防御,那么淮河则攻守兼备。曰守,则守淮河及淮南的广大地区作为纵深;曰攻,则出淮北进取中原。淮河支流多源于淮北,尤其是泗水,开凿之后即可连通黄河,从而使南方的军事力量可以渗透到黄河流域。故长江之守重在上下呼应,淮河之守重在内外贯通。山东和荆襄犹如东南的两翼,屏护着整个江淮防御体系。山东控扼淮泗上游,荆襄庇护江汉上游。古人曾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国必危。”从石达开经略鄂赣皖到后来陈玉成据守皖北,两代太平天国统帅的战略意图不谋而合:建都金陵为立国之基,屯兵襄阳、武昌、九江和安庆以固上下游,控扼江淮。如此则进可北伐中原,退可固守东南,太平天国可立于不败之地。江淮防御体系,长江和淮河是上天的赐予,而周边的几个军事重镇则需要统治者敏锐的战略眼光来补充。长江下游有两处绝佳的渡河点:一曰采石渡,一曰瓜洲渡,江北之敌欲渡江南下者多出此二处。因此历代建康的统治者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都会重兵把守,设为军事重镇,这就是京口(今镇江)和采石。与此二地隔江相对的,东面是广陵(今扬州),西面是历阳(今和县),此二处亦立重镇以守之。京口即江苏镇江,最早孙权曾立都于此,迁都建邺后,改为京口镇。自此之后,立国于东南者,均以京口为重镇。东晋名将郗鉴经营京口以平苏峻之乱,号称北府,与西府历阳、南府姑孰共同拱卫建康。谢玄在淝水大败前秦之军,依靠的也是京口的北府兵。桓玄自荆州东下,东晋朝廷本欲倚北府兵以拒桓玄,但北府兵统帅刘牢之举兵归降桓玄,桓玄遂直入建康。此后,刘裕据京口起兵,攻灭桓楚。有鉴于京口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刘裕在遗诏中嘱咐“京口要地,非宗室近亲,不得居之”。梁末,陈霸先占京口,王僧辩守建康,陈霸先从京口出兵斩杀王僧辩,最终建陈代梁。隋灭陈之战,贺若弼自瓜洲渡过长江,攻占京口,与自采石渡江的韩擒虎合围建康。南宋偏安东南,主战派大臣力主经营京口以图中原,陈亮曾上书宋孝宗:“京口,连贯三面,而大江横陈,江岸极目千里,其势力大如猛虎出穴。”说到采石,相信第一件映入大家脑海的战事当为虞允文力挫完颜亮。采石矶隔江与横江渡相对,是长江易渡之处。孙策经略江东,即由此处渡江,后建为重镇。西晋灭吴之战,吴国丞相张悌率军防守采石,被晋军击溃,西晋上游各路兵马遂长驱直入,直捣建邺。梁太清二年(公元年),侯景起兵叛梁,攻占历阳,历阳太守庄铁建议侯景:“宜乘此速取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不世之功;若稍有迁疑,朝廷遣兵千人直据采石,大王虽有精兵百万,不能济矣。”侯景遂自横江渡采石,攻占姑孰,直取建康。北宋开宝八年(年),曹彬率军伐南唐,在采石力挫南唐守军,占领采石,随后在采石搭设浮桥,接应江北宋军,最终一举攻灭南唐。元至正十五年(年),朱元璋率大军渡过横江,夺占采石,进击江南,据集庆(南京)以为根本,开创大明基业。姑孰即今天的当涂,地处建康上游,与北府京口、西府历阳一道拱卫建康。顾祖禹称姑孰“控据江山,密弥畿邑,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为必争之地。”桓氏以荆州上游东逼建康,桓温、桓冲先后领兵驻扎姑孰。刘宋元嘉末年,武陵王刘骏讨伐刘劭,兵至姑孰而降者如云,原因在于占姑孰即已夺梁山之险,建康上游最后的屏障被撤,建康失守已经板上钉钉。梁山和采石共扼建康上游水陆两道,为建康上游最后的要冲。与京口、采石两地隔江相对的是广陵和历阳,此二地可谓两淮之根本。历来北方骑兵南下,自淮东来者,必趋广陵;自淮西来者,必趋历阳。若东南政权欲北伐中原,此二地则为粮草物资的集结中转枢纽,广陵策应山阳和盱眙一路,历阳策应钟离和寿春一路。未完待续......冢宰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