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术怎么样 https://m.39.net/disease/a_9363018.html
古代君主最为希望的事情莫过于不受任何掣肘和牵制,真正做到乾纲独断,大权独揽。但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持,再英明神武的君王也需要臣子的辅佐。良好的君臣关系不仅能让彼此互相成就,相得益彰,也能在后来的史书上留下“明君贤臣”的千古佳话。
可是也有一种臣子,他是由君王亲手提拔,双方在之初也是互相信任,但正如苏轼《晁错论》中说的那样“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也就是说平时看不出来,可是在遇到一些事情之后,两者之间开始出现信任危机,最终分道扬镳。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大明王朝》里的改稻为桑事件和清末庚子国难中的东南互保。前者虽然史无记载,但后者却是改变当时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但是两件事情的结局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改稻为桑事件让嘉靖皇帝对自己一手提拔的严嵩父子失去信任,从而开始重用徐阶等大臣上位,而东南互保事件也让慈禧太后对自己重用了几十年的汉族大臣李鸿章等颇感失望,从而开始任用奕劻等满清勋贵执政。那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遇事识人真是古代君臣关系的最佳“试金石”么?难道时间岁月也抵不过事实真相的无情洗礼么?深受君主恩情的臣子为何不能始终与君王站在同一战壕里?那如果可以,又该怎样去化解“试金石”所带来的尴尬呢?
一,“试金石”产生的根源何在?
任何事物都不是无端出现的,“试金石”产生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是这三个因素所造成。
首先生存基础不同导致最终目标不同。古代皇帝最应该敬畏的除了天地祖宗之外,就是芸芸众生,这也是他们赖以统治的生存基础,试问如果没有百姓又哪来的君王呢,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对此最形象的比喻,随意即使君王再骄奢荒淫,他也不敢在口头上说要得罪全天下的百姓,所谓“得民心者可谓天子”,大部分的皇帝还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而反观官员的生存基础却是那高高在上的君王,只要皇帝和上司开心,个把小民百姓的死活根本不能影响自己的仕宦前途,例如“改稻为桑”事件里的杭州知府马宁远,为了这项政策的顺利执行,不惜让士兵去毁堤淹田,毕竟乌纱帽的存在比百姓的愤怒要重要的多。
其次立场位置不同导致技术层面操作不同。面对庞大帝国的繁杂事务,君王更多的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在紫禁城中发号施令即可。可是具体事情还是需要仰赖各级官吏去实际操作。而理想往往与现实又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东南互保事件中,慈禧为了摆脱洋人控制,不惜对西方列强开战,但是东南各地的督抚们却明了战端一开,那东南沿海必定会深受其害,所以尽管朝廷下诏要与列强开战,但是李鸿章等汉族督抚们还是选择与洋人议和,以保住东南财富之地。
另外责任担当不同导致底线利益不同。在古代皇权几乎不受任何约束,而君王却可以通过考察等多种手段来判断各级官员是否称职,最后再通过强制力量予以惩罚或者奖赏。
这种情形就导致各级官吏自认为一件事情无论做得好与不好都不是第一选项,平平安安维持自己已有的荣誉与富足才是第一选项。例如嘉靖皇帝改稻为桑是为了扩大财源,缓解财政压力,慈禧向列强宣战本意也是为了摆脱洋人控制。可是到了下面办事官员的手中,改稻为桑正好可以让自己顺势兼并农民土地,与洋人开战不如保住自己财富地位。这就使得尽管君王的某些计划看似天衣无缝,大臣们也会想方设法敷衍了事,令其无疾而终了。
二,怎样化解“试金石”的尴尬境地
个人认为要想打破这种局面,那就彼此双方要学会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平等相待,坦诚相见。孟子说:“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王不要将臣子视为自己的奴仆,而是朋友伙伴,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东汉名将马媛曾经说过“当今之世非为君择臣,臣亦择君。”虽说有时真心不一定得到回报,但是假意一定得不到真心,任何人和事物都是相互的,这不仅是指古代君臣关系如此,即使对于今天的职场也有一定的启迪,难道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