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庙宇建筑是严格遵守中国的儒家礼教思想建造的,与院落形式相似,中间一个主建筑,内部摆放桌案,正对着院子,院子两侧是厢房,装饰繁殖,飞檐斗拱、屋脊饰件、门窗装饰及大红色和金色的色彩,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特点。初到马来西亚的中国人为了寻找依靠与寄托,逐渐形成团体,建立宗祠、庙宇,他们披荆斩棘,凭借着勇敢与不懈的努力,马来西亚华人的财力与势力都不断上升,为了显示地位与财富,他们将宗祠修建得更加富丽堂皇,也愿意对庙宇进行捐助,为日后祈福。一些省吃俭用的中国人也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来修建庙宇,以表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因此中式庙宇的建造也就更加华丽,装饰已经有超过本土庙宇的趋势。龙山堂建筑也极富艺术价值,为古老的中国式建筑,仿清朝宫殿而立,传承了闽南建筑风格,整体错落有致。从屋脊到柱脚,从门楣到窗框,从天花板到墙面,木雕、石雕、彩绘、灰雕等传统的工艺,繁复琐细的装饰,覆盖了这所大宅的角角落落。龙山堂采用我国传统宅邸的庭院式布局,分正中的龙山堂和两侧的福德祠及诒穀堂。其正中大厅龙山堂供奉晋代奇勋——王孙大使爷爷;福德祠供奉着在当地保护家族的土地守护神——福德正神大伯公,在精神上鼓舞这些异乡人,带给大家重要的感情慰藉。诒穀堂供奉着邱氏历代灵牌;两侧挂着琳琅满目的金色牌匾,记录了邱氏家族人丁兴旺,世代才俊辈出,光宗耀祖的意义在这里竟如此形象。龙山堂的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瓦片式屋顶,在建筑的屋顶造型上,三角形的山墙与屋面呈不同的角度,借屋面和山墙的不同角度所形成的高度差做出一个很高的屋脊,在这高高的屋脊和山墙上堆叠大量的陶瓷装饰,运用闽南传统的剪贴技艺),将陶瓷的碎片粘贴出中国的龙纹、寓言故事等传统纹样,工艺细致,色彩鲜明。主脊的终端部分都用燕尾式的飞檐装饰,前檐立柱上刻着中文的楹联,正面墙体的立柱则围绕柱体雕刻龙纹,姿态栩栩如生,仿若正在云中向上攀升,柱顶采用莲花纹饰。斗拱、梁枋更是金碧辉煌,雕刻与彩绘相结合,雕镂精细,动植物纹、人物纹、亭台楼阁的装饰纹样等每一幅画都演绎了一个故事。正面墙上雕刻着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极为生动,门口一如中国的建筑一样,在两旁立石狮雕刻以守卫门户。门窗上的木雕也是极为精致的,中间大殿的两侧墙壁上绘有三十六宫将图,从其服饰及兵器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民间信仰艺术。厨房等布局也是按照闽南的形式,这座精致的庙堂建筑,色彩斑斓的绘画和鬼斧神工的雕刻,都是清末闽南匠师留下的艺术精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今天的龙山堂已经成为博物馆,仍然固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艺术特色,向人们展示着华人的民族精神和家族昔日的辉煌。邱氏宗祠是由血缘、姓缘而建立起来的宗族姓氏团体,使邱氏血脉在马来亚得以延续,也使中国的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得以流传。而槟城的五福书院(或称槟城五福堂广州府会馆)是由地缘而形成的团体,五福书院建于年,由广东中部的南海、番禺、顺德、香山和东莞等12个地区的移民组成,其宗旨是联络乡情,共谋福利,发展教育。五福书院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以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创办、发展的华文教育机构,作为龙的传人,为华语及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建筑为典型广东或岭南建筑的代表,显示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增姿添彩。这种会馆在马来西亚也是随处可见,如琼州会馆,由海南人创建,建筑也是充满中国风情。如今的宗祠、会馆等具有帮助人们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团结协作的积极意义,更为加强马来西亚华人团体的向心力、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马来西亚除了龙山堂这种由于地缘、血缘、姓缘而形成的团体以外,还有由于宗教信仰而形成的神缘团体。马来西亚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当华人最初来到马来西亚时,通常都随身带有一个包裹,带有护身符或自请来的小神像,以保佑航海的顺利及避免疾病,其中比较普遍的有妈祖、关帝、大伯公等,当顺利到达马来西亚时,华人就把神像供奉在海边的木屋里,或是自己家的屋子里。随着华人移民数量的增长、华人势力的扩大,衍变为其他华人也共同参加祭祀,华人的宗教信仰也就此开枝散叶。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有一些华人有自己的本土信仰或是祖先、先贤信仰,如槟榔屿的客家五属大伯公信仰就是对张氏兄弟的先贤信仰。道教是中国的道地产物,是由老子所创的道家学派演变而成,其实最早起源于中国远古的巫术,直到东汉时才正式成为宗教。清代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政策,因此道教在民间较为活跃而得以流传。道教的一个特色就是集民间信仰之大成,是一种复杂的宗教,其中一些教规、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也参照了佛教的礼仪,因此在马来西亚佛道混合也是华人庙宇的特征之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供奉的祖师也各不相同,如沿海一带信奉妈祖、保生大帝、大伯公的颇多。其建筑的布局也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采用四合院的形式,把主要建筑建在庭院的中轴线上,两侧配以厢房,围合成院。道教传入马来西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年,修建于马来亚马六甲的青云亭,除了供奉观音主神外,左殿供奉天后,也就是妈祖,右殿供奉关帝,可以说是马来亚最早的佛道结合庙观。道教在中国便是个多神的宗教,融合了佛教与儒教的一些教规,在东南亚的一些宗教道观庙宇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固守了中国道教的实用功能。初到马来亚的华人急于寻找心理的寄托,但由于资金及宗教知识的限制,便把各种神明都供奉在同一个庙宇中,寻求各方神灵的庇佑。在马来西亚信奉得最多的三位神是妈祖、关帝和大伯公。妈祖是中国南部闽粤沿海传说中海洋的保护女神,华人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祈求海上平安,因此自然同样需要妈祖的庇佑。在东南亚供奉关帝也很是盛行,关帝在东南亚不仅是忠义、威武的化身,也成为华人的保护神和财神。相较前两种信仰,大伯公信仰则颇为复杂,虽然马来西亚和中国都共同信奉大伯公,但却崇拜着不同的神灵。下文将就大伯公庙信奉的不同神灵进行论述。奉的不同神灵进行论述。马来西亚大伯公庙信奉的主神称为福德正神,中国内地的土地神称为土地公公、土地爷爷等,但又有地方领袖人神化的演变。对于以农治国的中国来说,土地自然是倍受重视的,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依赖土地而生存,惧怕大地的喜怒无常,因此,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拜也就可想而知了,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大地丰收,关于土地神的传说也是由来已久。传至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及台湾等地,大伯公已经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很多人将土地公视同财神奉祀,成为香火最盛的神,也出现了很多极富地方特色的传说。到了马来西亚,人们对于大伯公信仰的热度已非中国本土人所能及。关于大伯公的来历也变得扑朔迷离,其中以土地说与先驱说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