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钟鼎作者黄旭升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41738.html

点击蓝字   

书生本色,飘逸而出。

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走出书法的范畴,成为天下皆知的思辨哲言。自其面世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潦倒者视为牢骚,狂狷者叹为不羁。孙敬明不止步于此,他深入探究,考证出此话源于郑板桥中进士时的主考、清朝贵族鄂尔泰。鄂尔泰为乾隆年间总理事务军机大臣。鄂氏有言:“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至糊涂矣。”

园林,是城市里古老文化的画中美景。名园蕴文,只一处刘鸿翱的黄叶楼,就足以彰显出这座城市的风流文采。刘鸿翱,清嘉庆十四年(年)进士,曾官至闽浙总督,黄叶楼是其辞官回到家乡后颐养天年的所在。刘鸿翱自谓:“性情淡泊,世俗珍宝奇玩,一无所好。”他认为:“余邑固多叠峦迥溪,高台幽阁,曲廊画栏,奇花异草,极尽人工之巧,而未得天趣。”对黄叶楼,刘鸿翱自己有诗:“买得庄田懒自锄,林间小筑学鸠居。百年身世双蓬鬓,半榻溪山一草庐。久宦曾无却老策,退耕余有养生书。慢将白傅家园比,洛社风流我不如。”

若使其与刘鸿翱为自己故宅写下的《蜗居记》相映照,便彰显出更为浓厚的文化意蕴:

居在潍城预备仓之东北。古者五亩之宅,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余既置黄叶楼于东郊外,复置宅于邑,名曰“蜗居”。客问于余曰:“子胡为以蜗名居也?”余曰:“君子不营华屋。向戍见孟献子而尤其室,曰:‘子有令闻而美其室,非所望也。’献子曰:‘吾在晋,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间。’慎斯义也,居得如蜗焉,足矣。夫蜗之为字,象形者也。其形缭以曲,静以深,牛居于中,足容身焉。今是居基址约半亩,门北向,入门折而西,又折而南,又折而东,始达内院,不亦如蜗之缭以曲乎?内院不邻街市,喧呼嗷嘈之声不闻,不亦如蜗之静以深乎?院分东西:西有会客之室,有养静之室,有读书之室;东则余与山妻一室,子妇一室,长孙媳一室,次孙媳一室,臧获仆婢,各有攸处。不广也,亦不觉隘,不亦如蜗之足容身乎?”客曰:“如是,子何以置黄叶楼?”曰:“余列官于朝而归息于田,黄叶楼望远怡情,窃比白傅家园一隅,故不嫌于高;蜗居子孙之所世守也,故不嫌于卑。且余之退处与蜗之退藏义取相称,乌庸美之以贻大雅讥?”客唯唯。因记之以为居额。

而另一处园林“易园”有着更为动人的故事。顺着孙敬明的考据,会发现易园的基址原由一个叫杨玉相的人购得,他原本准备独自捐资将此处建成县城里考秀才的考院,后来又选择了别的地方,这里就被辟为了易园。“易园”之名,因其创建简易而得。

杨玉相是一位家底殷实的士绅。他独自出资一万九千千铜钱另购别址,于咸丰二年(年)二月开工建造房屋和院落,作为潍县童生试的专门考场,名为考院。“千”即钱绳拴串而成的一千枚铜钱,又称铜钱一缗或一贯。

考院于第二年的十一月竣工。杨玉相共投入铜钱三万九千千。建成后的考院,拥有大堂三间,大堂东西两面列有耳房四间,房内桌凳齐备,共有一千三百八十个考位,完全能够满足全县童生试的需要。大堂后面有五间厅房,为考务人员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东面另有一处小院落,房屋八间,膳食处、饮水处和厕所都在此院内。考院周围的院墙既高又厚。考院西面沿县治前街建有房屋二十五间,其中看护人员占用七间,其余十八间则对外出租,年租金收入约铜钱二百千,作为修缮维护考院的费用。考院建成并交付使用后,杨玉相将全部相关资产移交给官府,考院成为公益场所,由县衙指定专人管理。在此之前,潍县是没有考院的。

咸丰四年(年)正月十八,潍县童生试首次在考院进行,由知县蒋庆第主持。这天阴雨,一整天都没有停歇,全县学子安然坐在考院室内构思文章,各尽所长,不用担心遭受风雨寒冷之苦。

“公田”先雨,薄于园而厚于院,何其高雅?

然而,易园三十年间就衰微了,致使后来的翰林学士宋书升感慨不已:

先生有子晋卿,亦慷慨好客,其孙某某,皆修然玉立。先生殁,犹时至眺赏,门外车辙无绝,笙歌呕哑,恒彻宵以为乐。不幸相继殂逝,而玉山金谷遂听其蹂躏于樵儿牧竖,俗子莽客,竟无有遇而问者。一园之废不废,要何足深较。唯念林泉主人,促促三十年澌焉殆尽。以先生之厚德,而竟啬其报,此余所以感叹累欷而不克于中者也,归后乃为之记。昔欧阳永叔作许氏《南园记》,记其孝友一节,以示海陵之人。今先生之高行,被于闾党者书不易竟。即竟书之,而视后衰至此,为善者何以劝焉,亦奚从而问之梦梦之天也?

文化是一条河流,在崎岖的堤坝岸涯间不择细流,浩荡流淌。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以其独有的身姿倩影,成为河流中的舟船帆影。这座城市里的丁氏世家,一时为城中首富,有“丁半城”之誉。丁氏何以暴富,为后代之谜。在孙敬明那里,人们可以寻到一种叫做“帖子钱”的经营蹊径。“帖子钱”是由南宋宰相贾似道那里的“交子钱”发展而来的,这样的探源溯流真让人眼界大开。丁善宝建起了冠绝一时的经典园林十笏园,丁锡田写下了无数记载乡邦历史文化的典籍,嫁入丁家的大家闺秀臧淑如也能诗善画,她去世几年后,丈夫还写下《重过亡室读书处》这样有着不尽怀念之情的诗句:

犹见窗前修竹在,莫言往事尽成灰。

轻云冷月凄风夜,可有幽魂倚袖来?

东关圩贩夫走卒的生涯,玉清宫羽冠缁衣的神秘,红氍毹上檀板笙歌,古城头下诗篇悲壮,穿越近千年历史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伴随着知松堂里匆匆而过的光阴。“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一部书作,孙敬明足足写了几年之久,是什么力量让他固守在这方阵地上?

也许这是个太过宽泛的命题,也许是天生的不事张扬,他不会用“担当社会职责”这样的官话来搪塞,淡然一笑,孙敬明先生忽然说及了这样一个金石史的小小逗点:

“知道虢季子白盘的历史命运吗?”

一件国宝重器,被武夫出身的刘铭传视如拱璧,在太平天国的阵营里却做了马槽。

大作完毕,稍事休息,孙敬明开始画画了。他把自己的画称作“考古之余,丹青所以”。他画《瑚琏绥祉》,画《醽毓清华》,画《应公侑爵》,画《古国尊彝》,满纸云烟中总离不开厚厚的史书和古钟鼎,提梁壶、铜卣、铜瓶无不毕肖地出现在他浓淡干湿的墨迹下,古雅之意逼人地从纸上透出来。这一次却有点例外:几竿墨竹直上云霄,古石傲立,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位惯看春月秋风的历史老人。金黄的菊花倚石而放,苍叶凋零。画题《长安金甲》。

孙敬明开始在画上写字了:

金秋风华意璨,长安咏菊逾千年。黄家秀才东逝水,传称飘零归泰山。元亮亦曾采篱下,五斗不为心释然。吾笔底来饶生趣,敢教几朵大如盘。未言霜寒蝶避去,却见蜜蜂舞翩跹。天道承乾地势坤,惟见新篁倚老干。石笋并竹日月兴,深植厚土海岱田。同此共圆文明梦,花甲拙翁奉画赞……砚中余墨,偶尔为之耳。

果真是“偶尔为之”?

书斋穷年,人生易老,历史文化阵地的固守者孙敬明转眼进入了暮年,但少年意气犹在,他慨叹着一千余年前那场直捣长安、翻天覆地的暴风雨,诗兴大发。

岂止一个黄巢?在孙敬明画幅上那些厚厚的历史典籍里,涌动着不尽的大潮:驿卒李自成揭竿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帝辇之下,飞鸣镝射向承天门匾额,却留下流星陨天的遗憾,他们攻进了北京,将图书文物焚烧殆尽。金田村一群热血男儿,立马长江,东南半壁江山震动,让“山围故国周遭在”的石头城泣血。一统天下的元王朝只走过了八十个年头,倒是残山剩水的南宋帝脉走过了近两个世纪……

敬明先生,你是这样慨叹着历史吗?

文化是一株支撑着历史的青松,无论是对一个民族还是一座城市而言。

这才是“知松堂”三字真实的文化内涵。

敬明先生,请谅解笔者的臆测,你是这样慨叹着历史吗?

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你用自己的耕耘默默做出了回答。正如友人的一首赠诗:

知松堂主笔如椽,潍水集中百万言。

蠹鱼忽见丹青色,鼎彝沧桑画千年。

公元年,这里又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康有为来到了十笏园,就是那位被辛亥革命党人撰联讥为“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的康有为。

先得来说一下这个小园。孙敬明在笔畅墨酣之后,搁笔凭窗远眺,忽然发现,小园是这样令人惬意:蓝天绿树,朱门丹楹,山石水荷,鱼鸟松萝。有砚香小楼,有水中四照亭,有池上小沧浪,有读书处小书巢,后来的园林学者们谓之饶有江南风情。十笏园是清代富绅丁善宝创建的,还是节录主人自己撰写的《十笏园记》来介绍这个意趣古雅的小园吧:

光绪乙酉孟秋,余得郭氏旧宅于舍西,实前明胡四节先生之故居也。前有厅事,后有复室,俱颓败不可收拾。中有楼三楹,独屹立无恙,爰葺而新之,题曰“砚香楼”,为藏书之所。素有濂溪之好,因汰其废厅为池,置亭之上,曰“四照”,曰“漪岚”,曰“小沧浪”,曰“稳如舟”,更筑小西楼,题曰“春雨楼”,下绕以迥廊,驾平桥通其曲折。老友蒯君菊畦、刘君子秀、于君敬斋实代为筹画而布置焉。姻家刘雁臣又赠以旧石,于池之东垒而为山,立“蔚秀亭”于最高处。西望程符,孤山之秀扑人眉宇。山迤南为“十笏草堂”,前有隙地,杂莳花竹。西院有老屋八九间,中为“深柳读书堂”作家塾,旁曰“秋声馆”,曰“静如山房”,为留客下榻处。园之东古梧百尺,绿荫满庭,即余家居坐卧之“碧云斋”也。八阅月而规模具焉。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对诗书传家、隐而不仕的富绅人家的真实写照。

康有为,因“公车上书”名满天下,也因竭力“保皇”而饱受诟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世称“康南海先生”,不过,这位老夫子实在是有点晚节不保。

“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老佛爷”慈禧太后谕旨的严令通缉里,他东躲西藏,远去东瀛,还发生了假“衣带诏”故事。此衣带诏是光绪会见杨锐时写给杨锐的,上面有“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等语。后来康有为说,是他受此“衣带诏”。他以为诏书上提到的人都已死去,死无对证。他想不到的是,杨锐被杀后,他的儿子杨庆昶乘扶柩回四川之机,将诏书缝到四川举人黄尚毅的衣领中,带回老家,后来又拿了出来。皇帝的手书,是铁证,伪造不了,“衣带诏”之事大白于天下。

康有为游荡于上海,天天狎妓,却无钱偿嫖资。久而久之,让妓家知道了,结群到其所住的客栈索取,康有为无地自容,决定逃往广州。上船之日,各妓家蜂拥来船上讨这“风流债”,无奈他藏匿得人影不见。船开了,有水手看见船板内有人,大惊,呼众人来看,正是康有为先生。他去杭州“挟妓游湖”,乘兴作诗一首,开头便是“南妆西子泛西湖,我亦飘然范大夫”,一时传为笑柄。

康有为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正值他避居青岛,屈指算来,已经六十二岁,在那个时代,已实实在在地进入了暮年。历史久远,不得而知。或许是慕十笏园北地园林、江南风韵之名,要来领略一番吧。名人到来,十笏园的新一代主人当然是欢迎备至的,让客人流连三日不去。自负盛名,“圣人”到来了,自然是要有诗的:

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面立红荷。

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不敢恭维,细读这诗句,除了逢迎,剩下的就是“江郎才尽”的意味儿。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没有了故事。

偏这位康有为爱好古玩,以善识镜铭扬名于天下。那时候的十笏园还有门房,门房手上就有件小小的古董铜器,趁康有为走下宴席外出“宽松”的当儿,门房赶上前去拦住,要他辨个真假。门房不知道,这时的康有为正在想着自己的诗句哩。再说,门房这样的下等之人,怎入得了他的眼,康有为作色,拂袖而去。

门房也恼了。

午夜已过,灯红酒绿将阑,忽然有一陌生客人到来,拿出一蝉翼拓的镜铭请教南海先生。康有为当然立刻认出,这是一件汉代的铜镜!至于铭文,他答应带回下榻处详加推敲。这个夜晚,康有为是煎熬的,电灯照乱了他踱步的身影。拓片上的铭文他虽百般辨认,却不得其解。直到汗流浃背,推开饰着古式样门环的门扇儿,要让一缕轻凉的风吹进来,清醒一下昏涨的头脑。猛然回头,康有为愣住了,门环那里的“户守”不就是拓片上的古铜镜吗?康有为蓦然从酒意中醒了,他悚然记起了这里的“潍县造”!“潍县造”毕肖地把“户守”铸成了古铜镜模样。

镜铭到底没辨认出来,就着桌上的笔墨纸张,康有为写下了这样的话:

好名之心不可有,

传古之志不可忘。

这是陈介祺的一副对联。

在这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里,康夫子领略了这座城市里的仿古铜文化,也许还有着另一种更有意味的收获。

两年过后,康有为在青岛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程。

不敢杜撰。改革开放后,十笏园后人丁伟志先生回到家乡寻根,写下了题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文章。他回忆说,那时的十笏园里有两位账房先生,两位先生都姓徐,一位老徐,一位小徐。老徐名徐芳斋,与笔者为乡里,“文革”前夕尚在人世,上文中的“陌生客人”者,徐芳斋也。他当然是受了门房的嘱托。康有为写的这副对联原藏在徐芳斋的家中。“文革”烈火一起,对联化为了云烟。

康有为的故事结束了,这座城市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历史的云烟远去,陈介祺故居在这座城市里建起。陈介祺金石书法藏品展在这里举行,“两岸情金石缘”首届海峡两岸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拉开了帷幕,名家篆刻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作品、西泠印社理事作品来到了陈介祺的故乡,琳琅满目。“金石之都”定鼎潍坊。

见证着十笏园的古老,新的博物馆坐落在白浪河畔。古典建筑风格辉映出这里的古老文化,展厅“潍坊简史陈列”记载了这里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潍坊简史陈列”在这里直面文明初曦,三代英华、汉唐风韵、宋清撷珍、古城风貌,绘画着这座城市几千年的文明史。武可定邦,文采风流,江山代有才人出,馆藏钟鼎在讲述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返归自然,继承传统,自由开放的公园——归真园让十笏园自愧狭小,让绿萝山庄为自身的浮华之气汗颜,树树红叶换尽了黄叶楼的满地黄栌,潺潺河流北去,一改易园短促的光阴。让孩子在水花飞溅中欢乐,让老人在用鹅卵石镶出了十二生肖的竹间小径上捡回逝去的岁月,让恋人走进夜色中如水的月光。在白墙黛瓦的水乡村景里,让中学生去朗读白居易的《忆江南》,镶一块铜匾挂上这园林的门楣。

走过了狂躁的年月,古老的铜文化向寻常巷陌走来,在小小的公交车站点旁边,老人在跟孩子放风筝,铜汁铸就着他们向往天空的眼神儿;“朝天锅”的香味儿溢满了街巷,铜胳膊上拿了一只铜勺;老人在街头印年画,青铜铸就的《门神》画谁都买不走;桃花路径深处,诗人臧克家在吟诵,认出他太容易,因为铜质的底座上铸有“休凭白发便呼翁”的诗句。

年2月22日,市“百名文化名人”评选活动组委会组成。为表彰奖励在全市各个领域文化建设中卓有建树、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知名人士和为支持、推动潍坊市文化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促进全市文化建设,经研究决定,评选潍坊市“百名文化名人”。经过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广泛推荐、严格审核、评委会初评,确定候选人一百三十二名。其中涉及铜文化者大有人在。

城市里的大型风筝都纪念广场,是为纪念这里的世界风筝盛会而建的,展现着“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文化”的风采。各种文化载体有机结合,使这里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以及举办大型集会活动的综合性广场。请看这样一些景观吧:吉祥大道上,依次镶嵌着十二个铜铸风筝会代表吉祥物,欢迎中外宾客光临世界风筝都;鸢标广场,位于广场正中心,一座散发着现代气息的广场主题雕塑,被蝴蝶造型的喷泉所环绕,十九座世界各国风筝协会和放飞组织的会徽均匀排列于鸢标广场上;芙蓉树阵,广场东北角以芙蓉树为主的方形树阵;民俗长廊,布满剪纸等铜铸民俗雕塑小品,形式新颖独特,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充分展现了潍坊民间手工艺的特色;儿童乐园,各种鹅卵石图案别具匠心,充满童趣的铜铸雕塑分布其中,是孩子们的乐园;植物公园,绿树环绕,给都市人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可以休憩的地方……铜雕铜饰成了这个广场上夺目的花朵。

不想喊过多的口号,任何喧闹与浮躁相对于源远流长的文明,都会显得苍白而肤浅,让我们将诗人卞之琳的那首小诗,献给这孕育了铜文化的城市,献给那些在这方文化土壤上努力耕耘着的人们: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责任编辑/魏建军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3

时代报告与时代昂首同行

报告文学集时代精彩读本

投稿邮箱:

zgbgwx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nana.com/dnwl/5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