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追随心之所向,放弃保研机会,跨专业考取名校;他静心尽力,从2G到6G,深耕通信领域,参与完成国内第一个CDMA芯片。让努力和热爱去定义成功,他就是学生眼中的领路人、东南大学教授许威。许威,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从事无线通信与信息理论方向的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成果获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被授予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学者奖,担任国际知名期刊编委。出生于年的许威,早在年就成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他规定自己每天都要读一小时专业书,还要兼顾书法等个人爱好。在“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现代生活中,许威一直以来的追求,恰可以用他最近很满意的一幅书法作品来回答——“静心尽力”。无线电“走心”的选择年,就读于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许威,问鼎国际数模竞赛,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特等奖,并以年级前茅的优异成绩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的保研资格。但是,他为了心中对无线电的“一种奇妙的感觉”,放弃保研,选择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跨专业考研路。许威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他而言,电气专业的强电类技术经历长期发展,理论和技术研究已经走在稳固创新的道路上,而移动通信技术当时尚处于2G与3G商用网络更新换代时期,全球对移动通信的发展前景有着无限憧憬。“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没有学过任何通信类课程,但许威带着一腔孤勇向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了猛攻。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然而,许威的应战却非常从容。没有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的埋头学习,也没有惊涛骇浪、破釜沉舟的心态起伏。许威坦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想那么多。想做这件事情,那就去做。”最终凭借自学信息专业课程,他成功上岸,正式开启信息通信的科研路。“花时间拼命去整”从2G、3G的追赶,4G的并驾齐驱,到5G的领跑,再到如今6G的引领创新,面对中国移动通信相对国际水平的发展史,许威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在许威的这条理想和现实交织的道路上,绕不开两个人。一位是“领自己进移动通信世界的启蒙者”赵春明教授,另一位是对他的科研大局观有着深刻且重要影响的尤肖虎教授。两位恩师将他带入了移动通信的世界,让他带着家国情怀去看待所从事的移动通信行业,从国际视角“去定位我们自己的研究”。无线通信看不见摸不着,书上介绍公式时又大多缺乏应用场景。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员,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在阅读专业书籍时不易建立专业知识与物理意义之间的联系,经常会感觉知识很难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但赵春明轻而易举就让许威弄懂了很多重要概念。曾在德国读博士的赵春明不仅对理论非常熟悉,而且对算法在实际系统应用中的理解也非常深刻。这对许威的科研思维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引导他开始了解系统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联系,帮助他在理解理论时从落地应用的角度思考问题。回忆起尤肖虎、赵春明等资深前辈研究国内第一个CDMA芯片的历程,一切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都还历历在目,“就是花时间拼命去整。”硕士阶段由赵春明领入3G研究领域,博士阶段攻研4G技术,任教东大后跟随尤肖虎专研5G,如今作为主要科研人员之一承担科技部“6G总体技术研究”项目。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百家争鸣的6G通信发展趋势,许威坦陈:“机会很多,但压力也挺大。”曾经有明确的目标与对手,如今全球对6G愿景认识虽然基本一致,但各国6G技术的发展重点则有分化趋势。如何引领?如何突破创新?摆在面前的困难是棘手的。静心尽力亦师亦友每念及学生时代,许威在导师每周都召开的组会中了解到不同的研究方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获得长期的经验积累,为自己的科研扫除了很多阻碍。在任教之后,他便接续师门的教学传统,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考虑到学生的性情不一,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许威的组会都是一对一交流,每周都会针对不同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一一梳理,帮助他们推导公式,从更基本的物理概念角度出发去分析数据和遇到的问题。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组会时间越来越长,但他不会因此压缩和学生交流的时间,有些时候组会能开到夜里12点。他还会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与科研上的困难,不断地给予他们鼓励。在他的研究生张雯惠陷入自我怀疑时,许威便用概率论的知识开导她——“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强的那部分人,但至少可以努力离他们更近。”在张雯惠眼中,许威是儒雅亲和的老师;而在梁乐心中,他是亦师亦友的科研领路人。梁乐在大四那年刚起步做研究,对很多事情既认真又较真,天天往实验室里跑,很少休息。许威鼓励他找时间出去玩一玩,或者出去开会,“平衡工作和生活,不要只顾着做工作上的事情,要学会放松自己”。粱乐出国研学前夕,许威主动热情地给他介绍了到国外生活的情况,还将自己当年在国外求学时使用的理发工具送给了梁乐。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