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文化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遗产保护理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意义:基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价值认知

徐嵩龄

内容提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学制度价值。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深受苏联影响,但是在苏联模式基础上有着自己的发展和创造。三线工业正是我国第一次具有系统性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实践。它的遗产不仅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性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仍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它作为活态的历史样本,又有着可资对照和借鉴的重大现实意义。三线工业遗产在国际工业遗产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为国际遗产界、工业史界和政治经济学界提供了一个可资比较和评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更为广阔的学科支持,应引导社区参与,实行创新性保护。欧洲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挑战与机遇

〔英〕迈克·罗宾逊(著)〔中〕傅翼(译)

内容提要:工业遗产的价值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正式认可,但工业遗址和它们的管理者仍然面临着挑战,如运维工业遗产的高成本性、社群与工业历史的脱节造成社群与工业遗产的交流困难。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维护社群和社会真正重视的工业遗存,如何让在后工业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找到与工业遗产的联系。工业遗产的保护需要实现工业遗产的持续增值、可持续管理和政策主流化,积极探索更有效地利用工业遗址的方式。没有一个万能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工业遗产,但我们需要探索出一个架构,来解决资金与交流这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

考古探索西方考古学的关键概念:context的含义分析

刘岩

内容提要:Context(背景)是西方考古学中的关键概念,也是考古学区别于古物学的标志。“背景”的含义十分丰富,包括考古材料的出土背景与特征,以及考古材料背后与“透物见人”研究有关的诸多关联性。“背景”的含义同西方考古学的理论范式密切相关,并随着西方考古学理论范式的革新而不断拓展。中国考古学自身的发展特征使得“背景”概念并未在实践中受到足够重视。鉴于“背景”概念的重要性,中国考古学应拓展理论范式,在理解不同范式差异的基础上,优化并整合不同范式所提炼的背景信息;深度发掘并完整公布考古材料自身的背景信息,将不同类型的材料及其背景信息进行关联,从而产生更具说服力的解释;从多个视角对同一批材料或同一个问题进行反复阐释。

考古材料的真实性问题:废弃过程理论研究及其启示

李彬森陈胜前

内容提要:考古材料的废弃过程直接关系到考古材料的真实性问题,影响到考古推理的可靠性。废弃过程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从理论、方法再到实践的单独研究领域。废弃过程研究在农业起源、聚落变迁、特殊遗迹性质的判断等问题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

江苏金坛薛埠立夫路土墩墓D4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金坛博物馆

内容提要:为配合省道(金坛段)建设项目施工,南京博物院、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金坛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立夫路土墩墓D4进行了抢救性发掘。D4保存相对较完整,为“一墩多墓”形式,共发现3座墓葬和3处器物群,基本呈向心式排列。遗物主要有硬陶罐、硬陶坛、陶鼎、陶豆以及原始瓷盘、原始瓷碗等,时代为春秋中期。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2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子午墩土墩墓位于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子午墩村,由三座土墩组成。年3—7月,南京博物院和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D2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春秋晚期呈向心形分布的墓葬7座、器物坑12座、烧土坑2座,以及对土墩呈环绕之势的灰沟3条,出土了原始瓷器、陶器、石器等各类遗物。此次发掘的土墩墓为研究江南地区春秋时期土墩墓的时代特征、墓地布局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地域文明黍、粟炭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

王灿吕厚远

内容提要:在北方旱作农业的研究中,有关黍、粟比例的问题,存在同一遗址或区域植硅体和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相矛盾的现象。黍、粟种子在炭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概率是否存在不同,进而导致植物考古统计分析出现误差,是解释上述矛盾的关键。通过现代黍、粟种子的炭化模拟实验,发现黍的炭化温度区间(~℃)远小于粟的炭化温度区间(~℃),说明在考古遗址中黍被炭化保存下来的概率要远低于粟,浮选结果中黍的含量可能会被低估。以炭化植物遗存研究黍、粟旱作种植格局,还需结合植硅体方法加以验证。相比于黍,粟一般具有更多的直链淀粉含量,因此种子颗粒的淀粉晶体结构强度更高,耐热性更好,这可能是粟比黍更耐高温,炭化温度范围大于黍的原因。

济南章丘西河后李文化聚落的初步分析

张溯

内容提要:济南章丘西河遗址目前经过了三次考古发掘和勘探。遗址面积巨大,是一处典型的后李文化聚落。遗址沿河分布,具有开放性、季节性、迁徙性的特点。其开放性的布局、小型化的经济单元与其渔猎采集和初级种植饲养两合的经济形态是相适应的。西河人在捕捞、采集、栽培季过着季节性半定居生活,与章丘小荆山遗址存在区别。

楼家桥类型的性质、年代及相关问题

郭梦雨

内容提要:分布于浦阳江流域的楼家桥类型地处强势文化边缘,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河姆渡文化中期,绝对年代大致为公元前—前年。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可归纳为独立发展、融合过渡、转变成型三大阶段,反映了该区域逐渐被纳入太湖文化区的变化过程。楼家桥类型不仅是在空间上具有鲜明特征的一个地方类型,同时也是在时间上处于文化系统转变节点的一个过渡类型,是考察文化边缘地带与序列文化区遗存发展的典型案例。

大汶口文化匕形器研究

张超华

内容提要: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常随葬以骨、角、蚌为材质的匕形器,且多放置于墓主人身边。从摆放位置看,匕形器与部分陶器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常见“匕鼎组合”“匕杯组合”,其中匕形器分别具有“饭匕”和“醴匕”的功能,部分匕形器兼有生产工具的功能。

瑶山7号墓出土玉牌饰造型研究

——兼谈龙首纹上的菱形纹及相关问题

曹峻

内容提要:瑶山出土玉牌饰(M7︰55),从其整体轮廓、颊侧突起、十字镂孔等特点来看,与现实生活中爬行类动物,尤其是蛇的头面部可相比较。龙首纹上的菱形纹样与蛇头部鳞片形状一致,可能也直接取形于后者。良渚文化玉器与陶器纹样上诸多与蛇有关的形象,表明蛇崇拜是良渚信仰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这部分信仰内涵不仅在本地区承续发展,至东周时成为土著越族的重要文化特征,同时也对外向北传播,在中原文化遗存中留下不少印记。瑶山玉牌饰上表示眼睛的“圆和三角”组合结构,与龙首纹上的菱形纹,在北传过程中参与中原龙纹的演变和创造,并成为其成熟形象中的构图元素。

商周时期玉鱼浅析

李京震

内容提要:商周时期玉鱼的数量众多,按型制大致可分为直身、弧身和拱身,按功用则可分为装饰类、丧葬类和工具类。结合出土情景分析可以发现,丧葬类玉鱼在形制上较为随意,而作装饰与工具来使用的玉鱼则有一定规律可循。作头饰的多为直身型玉鱼,而作项饰及佩件的则多为弧身型玉鱼。工具类玉鱼主要用作刻刀、觹及耳勺,作刻刀与玉觹的为直身和弧身型玉鱼,作耳勺的仅见直身型玉鱼。

博物馆新论

今天的博物馆站在了哪里?

——对ICOM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初步观察与分析

安来顺

内容提要:为响应21世纪以来博物馆领域所出现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年UNESCO通过关于博物馆的建议书的推动下,ICOM于年7月启动了第九次博物馆定义修订,此举引起业界内外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nana.com/dnwl/5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