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未必不想处置东南各省的督抚,但是到了年这个时间节点,她实际上已经不敢这么做。年慈禧在载漪等人的鼓动之下突然向列国宣战,这其实是在东南各省督抚们的意料之外。李大人、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督抚经过一番商量之后,达成了一致共识,决定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李大人当时更是说了一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张之洞也回复了一句狠话:“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不过,李大人其实未必想这么说这么做,但却不得不这么说这么做。何也?李大人在甲午之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弹劾,慈禧为了平息风波而将他外放到了两广,也可以说是在保护他。李大人从始至终都在维护慈禧的权力和利益,而且又是为数不多能够做事的人,慈禧保他也理所当然。李大人的利益其实也一直和慈禧捆绑在一起,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晚清官场第一人,除了他自身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慈禧给了他这个机会。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慈禧,就是李大人的伯乐。李大人的权力和利益来源于慈禧,是慈禧给了他权力和利益。只要慈禧还在掌权,只要他还能够维护慈禧的权力和利益,那么他就能够继续拥有权力和利益。而一旦慈禧失去了权力,那么李大人的权力和利益也将彻底失去保障。对于这一点,李大人其实看得很清楚。这也是他不顾一切或者说想尽一切办法去维护慈禧的权力和利益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他才可以为为了慈禧而签署一份又一份的条约。可是到了年的时候,李大人已经被外放到了远离朝廷中枢的两广,这个时候他对很多事其实无能为力。慈禧向列国宣战了之后,他难道不想挥师北上?他其实很想,但是他做不到。两广之上,还有两湖、两江、闽浙等地相隔,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根本不允许他这么做。这也就是说李大人之所以会加入“东南互保”,其实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受到了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裹挟。他明知道这是裹挟,但还是不得不为之。年慈禧的处境其实也和年的李大人差不多,她心底其实未必不想处置不听话的东南督抚。可是,她不仅不能处置,反而还得对他们进行赏赐。刘坤一“偕李鸿章、张之洞创议,会东南疆吏与各国领事订约,互为保护”,有功,加封太子太保。张之洞和刘坤一等人发起“东南互保”,当然也有功,加封太子少保。袁世凯也有功,李大人又恰巧病逝,于是被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人发起或加入“东南互保”的行为,对慈禧而言真有功?实际上并没有。不仅没有功劳,反而还是罪过或者说背叛。倘若可以的话,慈禧绝对不会对他们进行“论功行赏”,可是那时候的慈禧却不得不违心地论功行赏。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无不是掌控一方的大员,拥有不仅很大并且相对独立的权力。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哪怕脱离了朝廷中枢,他们也能继续存在,大不了就占山为王。可是朝廷中枢一旦失去了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的拥护,朝廷就会变成一个空壳,乃至于提前崩塌。尤其是东南一带一直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说是朝廷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朝廷一旦失去了东南,那就等于失去了天下。拿袁世凯来说,他在小站练兵的过程中积蓄了丰厚的政治资本,于年得以升任山东巡抚。此时的袁世凯手中掌握着朝廷最新编练,也可以说是实力最好的北洋新军。而在年这一年,他因为身在山东,又选择了加入东南互保,所以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到了年这一年,对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慈禧除了选择拉拢之外,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慈禧不仅需要袁世凯手中的北洋新军,她还需要袁世凯为她练出更多更好的新军。这也就是说慈禧之所以没有选择处置袁世凯,不仅是因为忌惮他手中的兵权,也是因为看重他的能力。而对于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东南督抚也是一样,她一方面忌惮他们,一方面又不得不倚重他们。奕譞在年病逝,奕訢也在年病逝,李大人在年病逝,荣禄虽然还在,但也垂垂老矣。这造成了慈禧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也是她明知奕劻能力不行,却不得不重用奕劻的原因。她除了选择倚重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之外,从根本上来说是没得选,因为旗人人才凋零或者说没有人才。这也是慈禧在年没有处置东南督抚,反而选择了对他们进行论功行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