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背后的真相清朝名存实亡的转折

年,清朝走向覆灭。就像一座风雨中的房子,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坚持到底,但内部早已腐朽倒塌了十几年。

年6月21日,列强以义和团为借口伤害侨民,八国联军攻陷了大沽炮台。在西方列强的共同进攻下,慈禧太后以大清光绪帝的名义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等十一国宣战。

慈禧的这一行动似乎有些急躁和浮躁,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或许选择拉派打派,忍耐十余年直到一战爆发,可能会有选择边站的机会。

然而,自8月15日列强进占北京以来,慈禧和光绪帝带领着亲贵大臣仓皇离开京城逃往西安,并在那里逗留了一年多。为了避免被洋人活捉和追击,慈禧下令东南各省北上勤王。

然而,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以及其他督抚都置之度外,私自与外国签订了和平协议,无论北方形势如何,要求列强不得进入长江流域和各行省内地,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

参与并拥护东南互保的这些封疆大吏无视朝廷的诏令,在乱世中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如果他们随波逐流,东南一带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和苦难。

这一刻,慈禧完全绝望了。她知道东南各省拒不奉旨,意味着清廷的威信已经丧失殆尽,即使她能侥幸回到京城,大清已经不复存在往日的辉煌。经历了劫后余生,慈禧难免感到落寞。事态为何演变到如此地步呢?

年,清朝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根据该条约,中国被要求支付庞大的赔款,拆除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并限制了军火进口。这对清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军事压力。此前的甲午战败已经为清朝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成功返回京师,但她面对的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大清朝廷。然而,慈禧并没有对那些封疆大吏进行惩罚,反而赞扬他们的明智选择。她称赞他们"度势量力而不欲轻构外衅者,诚老之谋国之道也"。事后,盛宣怀被封为太子少保,刘坤被授予一等男爵,其他督抚也获得了不同的封赏。

尽管慈禧明知东南督抚们在朝廷危难之际作壁上观,甚至公推李鸿章为清朝灭亡后的"总统",但慈禧只能装作不知道。

最终,年,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大清王朝终结,国祚维持了年(年-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ngnana.com/dndx/13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